首页 -> 2006年第3期

西方现代绘画空间的发展与终结

作者:张宾雁




  西方现代绘画在空间表现上,较之此前的艺术史有许多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当然首先是形式意义上的,但是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脱离历史文化环境而凭空出现,在形式发展的背后必然有着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西方现代艺术是20世纪以来的重要文化现象,由于科技进步和文化变革等原因,人类空间表现形式既体现了艺术自身发展的需求,也同时受到了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影响。从影响绘画形式变化的诸多外部条件看,社会思潮的影响和艺术观念的更新无疑是最直接的原因,这些思潮和观念不仅仅决定了西方绘画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兴衰起伏,而且也影响了具体的现代绘画的空间表现形式。根据西方现代绘画的总体艺术倾向,我们可以把支配艺术形式的艺术观念大体划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表现主义思潮,抽象主义理论,非理性主义和荒诞意识。
  一、西方现代绘画空间的三大倾向
  
  1.表现主义思想与绘画中的情感表现空间
  现代绘画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空间模式,将表达认得精神世界作为艺术的首要功能,形式和形象,只是在平面上体现出来的传达人的情感活动的符号。这种表达精神情感活动的符号,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思维的意象”。“所谓意象,乃是人们思考时所理解的东西”,即非直接看到而是根据思维能力才能得到的。由意象而产生的画面空间,也更多地是思想空间而并非视觉空间。西方现代绘画中很多形象都与这种意象思维相符。美国心理学家铁钦那就曾说:“在我眼中,一匹马只不过是一条呈跃立姿态的双曲线,周围有片鬃毛点缀;一头牛只不过是一个略显修长的矩形,外带一副极呆板表情的面孔。”这也正是表现主义画家主张用情感宣泄取代视觉描述。康定斯基就曾说过,艺术家可以使用他所需要的表现形式,他的内在冲动必须找到合适的外在形式。
  在这些表现主义理论和思潮的影响下,野兽派开辟了平面、图案化空间,象征主义追求主观精神空间,表现主义更加直接的为情感空间表白:“印象派画家的眼睛只看不说;它听见了问题,但不作答复……。相反,表现主义画家撕开了人性的嘴巴;它保持沉默,只听不言的时代一去不返了。”在表现主义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将画面空间变成精神符号的作品。
  1911年之后,桥社成员凯尔希纳以简洁的造型和强烈的色彩创作了一批表现柏林街景(他称之为“石头海洋”)的作品。他曾经这样写到,“现代的城市之光,大街上的运动运动——那里有我的刺激,观察运动能激发我的生命脉搏,我的创作源泉。一个运动中的身体显示它的各个局部的外貌,这些外貌又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形状:内在形象。”我们可以把这种“内在形象”看成作者的主观表现符号,除了那些时髦女郎、高级妓女以及花花公子的造型特征外,还有那些分割几何化的画面空间,显然是从立体派那里学过来的。但凯尔希纳的创作目标却不是毕加索或步拉克的那种体积塑造法,画中的扭曲空间结构将都市生活所特有的那种疏离、冷漠、拥挤以及快节奏的感觉,真实而充分地表现出来。
  
  2.抽象主义理论与绘画中的“内在精神”空间
  抽象主义理论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与康定斯基有绝大的关系。
  康定斯基曾总结出一整套的有关抽象主义艺术的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艺术不是客观自然的摹仿,而是内在精神的表现;其二,艺术表现应是抽象的,而具象的图像有碍于精神的表现。
  康定斯基指出,艺术是属于精神的,必须全力为这个领域服务。不过其“精神”的定义较为模糊,有时被说成“内在情感”;有时则称作“内在需要”、“内心生活”等。从精神出发,他认为艺术不应仅仅是自然外观的显示,而必须具有精神的价值。他指出:艺术家“必须观察自己的精神活动并且聆听内在需要的呼声……内在需要所要求的一切技法都是神圣的,而来自内在需要以外的一切技法都是可悲的”。
  在康定斯基看来,艺术与自然是两个独立的“王国“,各有不同的原则和目标。艺术应独立于自然而存在。一件工艺品的成功与失败,最终取决于其“艺术的”及“审美的“价值,而不取决于它是否与外在世界相似。正因为此,他的画最终走向了抽象。如果说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和表现派的创作手法是属于“主观变形”的话,那么抽象绘画就是无形可变的艺术了。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绘画使人类在艺术中首次脱离了对客观物的直接参照,它在没有客观比照物的前提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景观,这是现代艺术对人类社会和文明的重大贡献。没有了客观物比照,并不等于没有空间成为纯粹的精神栖息地。
  抽象绘画运动明确了20世纪绘画之所以成为现代绘画的新概念,同时也几乎切断了绘画与现实相通融的任何渠道,使绘画愈来愈纯化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而非应用价值的艺术。
  3.非理性主义和荒诞意识创造的非逻辑空间
  广义上的非理性主义在古代就有,如中国的禅宗文化、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哲学,但对西方现代化和后现代绘画有巨大影响的则是19世纪末以来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这种思潮以弗洛伊德、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费耶阿本德等哲学大师的理论和方法为源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些思想以各种形式突起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一股日益强大的文化思潮,成为影响范围极为广泛的现代文化思潮而席卷全球。
  非理性主义之所以引人注目,就在于其鲜明的反理性、反科学、反逻辑倾向,它与现实科学的价值观、方法观、理论、技术体系似乎截然相反,在科学迅猛发展,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趋于自然科学的无条件信任产生了根本性动摇。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是无意识、潜意识的一种最直接表现形式,是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一种发泄,它暴露了人在灵魂深处秘而不宣的本质。而艺术创作也如同梦幻一般,是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受到这种学说的影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在绘画中表现梦幻的景象。超现实主义和达达派艺术,都是诞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艺术流派。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达利的绘画和杜尚的装置作品。他们在那样混乱的时代里,彻底地解放思想,怀疑所有传统美学的价值,用完全荒诞、无理性的手法来重新表明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达达主义的宗旨在于反对一切有意义的事物,反对一切传统,反对一切常规,他们的作品新奇、大胆且富于叛逆精神。虽然经常被认为荒诞不经,无聊,充满破坏性,但它也对艺术的定义、美丑的观念、形式的价值等问题重新置疑、探讨,拓展了艺术的思想含量,对1950年后的西方艺术有重大影响。
  
  二、西方现代绘画空间表现形式的终止和变异
  
  1.非理性和纯理性空间的极端发展
  20世纪产生于美国画坛上的抽象表现主义,标志着西方现代化艺术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如果说,这个画派其实是欧洲现代派绘画在美国的延续,那么此后在美国所产生的种种绘画流派,却使得西方艺术朝着另外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是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出现的在平面上创造的无规则运动感,其密集的空间构造显示了西方艺术思想中的焦虑和非理性倾向。另一方面,则是欧洲至上主义艺术在美国现代艺术中的极端发展,这种发展导致了美国“极少主义”艺术的出现。以上两种现象,可以视为在西方艺术出现的非理性和纯理性的极端倾向。
  马列维奇的《白上白》只是在白纸上画下一个白色的线框,已被评论者称为“最后的绘画”,即意味着理性绘画手法的极端发展。在创作中具有这种倾向的画家,为了彻底排除情感表现和精神寄托的痕迹,只有将绘画的形式减少再减少,才能完成心愿,但这样就势必带来绘画自身的瓦解。在马列维奇之后出现的画家罗德琴科,就只是给正方形的画布涂满红颜色而已,这是艺术家可能创作出的最后的“绘画”,由此可知,绘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已经走到尽头了,此时的作品只能以非精神领域的空间面积来呈现了。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