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知难而进

作者:王宏夫




  2005年10月,黑龙江省作家吕中山的新作《兵工厂长》座谈会在省图书馆新馆隆重举行。这是一次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关于对这位老作家新作的一次极有意义的讨论。是日,黑龙江省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盛况空前。众多专家学者和与会领导在解读这部结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浪潮所创作出的作品时,从作品中散发的浓郁的时代感、极具个性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展开了极为详尽的讨论,对作品及作品中的主人公更是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一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时代精神,需要作家及时去反映。对此,作家屈兴岐这样说:“东北这地方,抗日比全国早六年,一曲《松花江上》唱动了四亿五千万人的心,做出的牺牲不可谓不大;解放战争中,东北子弟兵一路牺牲流血英勇拚杀,出力不可谓不足;前几个五年计划中,送进关内的木粮煤油铁,不可谓不多。近几年,抓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东北人早盼着这一天了。华安集团适逢其时,反映了东北这块热土上勤劳质朴人民的夙愿,《兵工厂长》的示范意义不可小视。”黑龙江日报社社长贾宏图则从现实出发,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写一个兵工厂长能让人多次掉泪,让人心酸是很不容易的。“我想为许远明掉泪,也是为我们共和国掉泪。是为曾为共和国而做出巨大贡献的工业企业没有走出困境掉泪,为千百万职工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掉泪。”而究其原因,“共和国成立这么多年,老工业基地对国家有那么多贡献,可黑龙江工人还有吃不上饭的,为了生存甚至去拦火车。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曲折过程是一部史诗,一部悲壮的史诗。所以让人们想一想这些年是不是亏待工人阶级了,工人阶级是主人,主人还吃不上饭,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同样从现实出发的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王广学“借题发挥,说一点当前的文艺现象”:“我有一种感觉,现在反映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的作品太少了。为什么说这部作品有现实意义,就是因为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反映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这是国家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我们的文学艺术应该重点反映的。现在的屏幕上有相当一部分节目,是文艺舞台展示文艺界的人,难道我们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科技人员、解放军官兵等等就没有酸甜苦辣要说吗?我们的作品,还是应当多一些这样反映国家主体生活的主旋律作品的”。
  在解读作品中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同时,敏锐的作家们同样发现了这本书对现实的指导及应用意义。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靳国君这样说:“读了这本书给人一种振奋感,但我们也要理解它重要的实用价值。也可以说这是一部教科书。如果你到一个单位,特别是到一个难办的单位,不知道如何下手打开局面,读读这本书,书中的那些方法肯定是好用的。”贾宏图则认为“怎么当好厂长,当好企业家,甚至想要研究中国企业现状,都可以看看这本书,看看这些苦难,看看这些心酸。可以说这是中国企业领导的真实写照”。
  好的文学作品不管在什么时候或以什么方式出现都可以鼓舞人、激励人。对此省人大的刘锡洋同志和省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杨利民同志看法一致,认为本书如果能改编电视剧就更好了。因为“这本书提供了拍电视剧的雄厚基础,108个故事都很感人,拍电视剧不会费劲”。“这是一部大戏,从布局、情节、结构都极富戏剧性。每一个章节都有鲜嫩生动的场面、细节和人物个性。”为此“我们相信,改编电视剧以后会对振兴东北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二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离不开对人物的塑造的。《兵工厂长》的主人公许远明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他和他的领导班子,解困了碾子山兵工厂——一个连续六年成为全省兵器行业的第一亏损大户,使其成为了一个市先进、省先进、国家先进的跨世纪3A级形象企业。所以对作品的研讨首先就放在对许远明功绩上的研讨。省政府研究室孙少辉认为“许远明的名字,在上个世纪末就已蜚声龙江内外,但通过这部书,我们才全面认识了他”。杨利民则陈述了许的光辉业绩:“远离大都市和良好工作岗位,自愿选择了可能是失败毁灭甚至是死亡,到碾子山那样一个苟延残喘、满目凄凉的厂子就职,在几年的时间里,把一个曾经停水、停电、停气、停发工资、欠债8个多亿的烂摊子,变成了一个盈利6个亿的明星企业,这不仅仅是个奇迹,更是大的政治。许远明是优秀的共产党人,他为党和国家排忧解难,它应当受到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尊敬,他也应当成为作家笔下所倾诉的人物”。
  这些功绩是书中的支柱,但吕中山笔下也同样注重了与典型细节的结合,使得这个人物高大而又亲切。张小东这样陈述:“多少年来,在我们反掉了‘高大全’、‘三突出’等形而上的创作模式后,新的形而上如影随形。人都是有缺点的,但近年来有缺点的英雄却见不到了。吕中山先生敢于从事实出发,突破桎梏,遵从必然逻辑,写出了一个现实的英雄,也真难能可贵”。屈兴岐认为:从古到今,树立一个“为什么人”的世界观问题,历来是不容易的,而吕中山成功地描绘了人物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笔下的许远明立场明确,有许多催人泪下的细节,塑造出一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共产党人”。
  著名编辑家鲁秀珍则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性的角度这样描述,“不分行业、不分老少、不分老少,读了都是心动”。因为“书中着力写的是兵工厂长怎样解困‘人’,就是说把人从困惑的思虑中、从困苦的状态中,甚至由自轻自贱中解救出来,这也是治厂的根本。对于绝大多数读者,能感受到人的被关爱、潜力被发掘、价值被提升,总之一句话,人的被尊重。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兵工厂的人由最初的撵他走,到人人怕他走,这是民间给许远明的最高奖赏”。
  
  三
  
  人们在虚假现象泛滥成灾的当今,最渴望的是媒介的真实。《兵工厂长》则敢于写出人物的真实,不仅是一种艺术勇气,更需要政治勇气。究其根本,就是作者的心态在作品中得以充分的表达。古人说“文生于情,情生于文”,实际上说的就是“文如其人”。讨论会上有不少吕中山的朋友、同事、学生,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这部作品的出现是中山先生创作上的一个必然。这个共识其中包含的最关键的是“如何当一个作家,如何看重作家的职业,如何在作家岗位上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哈尔滨市作协主席王阿成提出:“在当前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怎样看待是非,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站稳脚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中山老师有一个好的品质,而且它能够下去深入生活,扎根底层,这种精神不得了。更重要的是他能知难而进。像这样要写工业流程、企业改制,生产技术要真实可信,而且注重人物鲜活有时代性的作品特别难写,这样的事情、这样的投入,当代中青年作家是很难做到的”。刘锡洋同志对此深表赞同:“我虽然不认识许远明,但读了这本书都为他的拼搏精神落泪,我们放下书才能想到是真人真事,由此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深厚功力。”“著名作家沈克俭也这样说,“我们要学习他对文学五十年如一日的忠诚,学习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学习他在文学路上不断前进和创新的精神,才能跟上时代,跟上读者。这才是作家生命力之所在”。
  “这样一部近年来十分少见的作品应当会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这也说明了一个龙江文学现象,省作协实行三抓措施,一批中青年作家获奖连连,老作家也不甘人后,努力创作。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这是作家责任感使然,是视文学作品为生命的敬业精神使然。”(屈兴岐)“老一代作家虽然老了,但精神状态充满朝气。这些作家的老当益壮值得中青年作家当作课题来研究和学习,从而做无愧于边疆文化大省的好作家。”(王阿成)
  
  四
  
  《兵工厂长》这部书,也许不能算是尽善尽美的经典之作:行文尚欠精细、有拖沓之处。在写法上先后两卷风格不够统一,上卷感性的写法较多,很感人,看了让人落泪。下卷则理性的写法较多,有时调动不起人们的情绪。同时在细节刻画和人物方面也有描写略显苍白之处。但是,“从研讨会上和会下读者、文友的热情评论当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种文学力量,而这种力量将鼓舞着我继续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吕中山)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文联文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