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非经典理论时代的来临
作者:傅修海
勃兰兑斯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⑥文学也只有在“灵魂的历史”层面上,才有思想史和学术史的价值,理论也如是。经典理论的历史,就是经典性元素活的生长历史,它不应是经典理论文本串接起来的历史,而是经典性元素穿行、成长为经典理论本身的过程的历史。没有任何一种经典理论是永远“经典”的,经典理论总是有衰变周期的,但是蕴涵于经典理论其间的经典性元素,它却是反衰变的。这种反衰变的能量聚集,便意味着后经典、超越经典的“非经典”理论时代的来临。唯有如此,经典和理论意味的便不再是灰色地带的“霸权”争夺,而是一种思想“照亮”一个时代和一部作品能量。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大学中文系)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的“文学经典”问题》,《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3期。
②钱钟书《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原载《新月月刊》第4卷第4期,1932年11月1日出版。本文引自《钱钟书散文》,第85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③[加]斯蒂文•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一种新实用主义:整体化和经验主义文学与文化研究方法》,马瑞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④⑤[荷兰]D•佛克马、E•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俞国强译,第4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⑥[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第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