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阳光下的沧桑一叶
作者:徐肖楠
对于人性的关注,是徐刚先生叙事中一个突出的特征。他的任何叙事都将一种人与人的相互关爱或重或浓地表现出来。书中作品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关注,始终与历史结合在一起,随历史的不同阶段、描写的不同历史内容而渐渐展开。这种生命感受,这种人性思考,并没有变成抽象的或极个人化的生命现象,而是与具体的历史内容共同呈现,把中国人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不同生命状况描写出来,也把作者的思考和感受的变化呈现出来。如《恩仇记》表现了一个从国民党军队进入共产党军队的士兵的心理变化,《银杏海棠花》记叙了50年代普通女工相互之间的温暖和关怀,《大地》则回顾了主人公伴随的历史的坚贞情感和相互支持,这种生命感受和人性描写的特点,是不流于抽象的、空泛的表现,也不脱离具体的历史情景。这反而能见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也见出普通中国人具体的现代生命状态。
人性状态其实是《沧桑一叶》中与历史状态相并立的突出情景,是历史状态在作者记述中的一种表现。《沧桑一叶》的各篇都对人性状态有独到的描写,只不过它们呈现在不同的历史状态下。人性状态,是历史与生命交融时的具体表现,不同的人在同一历史情境中,有不同的人性表现,即使纪实类作品中的人物,也表现了他自己人性的独特,所有被描写的人物,都是被召唤到一种历史情境中而表现出他们的人性特点。历史与人性的撞击引发了一系列个人生活变迁,但也激活了这些个体生命精神的韧性,使他们转化为历史精神而具有光辉,历史因为这些人,而不是因为那些随波逐流的人,才真正恒久。他们以一种历史给予他们的崇高人性状态进入当代生活,表明在历史中的理想主义和人性激情,也表明在今天这个平庸化和感性化的社会中,仍需要历史精神和人性精神来挽救我们。
徐刚先生不但以其特有的执著与顽强为文讲所和鲁院的发展开辟道路,而且牺牲了发展自己文学创作的机会。当文化大革命过后,许多文学家都致力于文学写作并不断出名时,徐刚先生却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文讲所发展的事业,差不多荒废了自己的文学写作。当然,一个人对艺术事业的热爱与他自己的艺术层次有密切联系,如果徐刚先生没有对文学真诚热爱和追求,也不会对文讲所的事业那样不顾一切地付出。也许,徐刚先生自己并不为没有成为一个出色的小说家而委屈,他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后悔。仔细想来,徐刚先生牺牲了自己的创作,却为更多文学家的成长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条件,这比他一个人写出好小说的贡献还重要。这样,在这本集子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对文学事业所做的具体工作,而不是他自己更多、更精彩的小说。
永恒阳光与流淌岁月中的生命挚情
十年前,连我在内,约有26个文学编辑和作者在长江三峡上的一艘小轮船里度过了几天。其中有位年长的前辈当时对我说:徐刚先生该把他所知道的有关文学讲习所的事写出来,他不写,以后有些事别人不会知道真情了。我见到徐刚先生,把这意思对他讲了,他淡然一笑。这是他的典型风格:淡泊于事,但坚韧执守着对人、对艺术事业的真诚。直到十年后,他才出了这本《沧桑一叶》,这是他一生作品的精华,也是他文学一生的写照。
徐刚先生在这部书的纪实类作品中,没有什么对自己的张扬,但对于海先生却浓墨重彩、充满激情地去歌颂,对于海先生为人的品格、对艺术的执著,都满怀敬意和尊重。其实,我在这些字里行间看出的,是徐刚先生的影子。他之所以对于海先生如此敬重,是因为他自己的品性也与于海先生相似,因此在那些文字间倾注了自己几乎一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对人性的思考。徐刚先生的境遇也与于海先生有某种相象,从那些片断的回忆可以看出,他自己也是为了中国文学事业、为了文学讲习所和鲁迅文学院、为了那些文学人才的成长,顽强地不妥协、不计利益地去奋斗,不论在顺境还是逆境。
《沧桑一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真挚叙事、体验叙事和人格叙事,作者徐刚先生参与了、体验了自己的叙事,并将自己的人格精神灌注到自己的叙事中。因此,在《沧桑一叶》里,人们可以看到徐刚先生多重叙事形象的叠印,就像一部电影大片的预告片那样具有含蓄的意味,但那些形象却是非常鲜明的。这是一个坚定的形象:为正义而不折不挠地追求;这是一个真诚的形象:对待生命和艺术都从不虚假;这是一个激情的形象:永远向往着一种人性的表现和人性的生存。
很多叙事,虽然也在尽量真实地叙事,但作者自己并未参与过或体验过他自己所叙述的事件或故事,而徐刚先生的叙事,不但纪实作品中的人物与他有真实的生活联系,而且这些人物也是徐刚先生自己的一种生命表现,他崇敬他歌颂的那些人物,他也参与进并体验到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即使他的虚构作品中的人物,也同样具有他所记忆的那些人物和他自己的影子。这虽然不是什么形成大家气象的东西,但的确使他的作品具有荡气回肠的真挚感和体验感。徐刚先生的小说也情真意切,使这些小说具有诗意地追求人美好生存的感受,这些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一些追求人与人真诚相知、相爱、相通的人物,阴暗和邪恶在他的小说中几乎没有描写,这是与徐刚先生的生命品质相一致的,他不喜欢丑恶、阴暗、猥琐和卑劣。他的人物具有和他相似的生命品质,不管他们是真实人物还是想象人物,不管是战士、工人、老革命还是有地位的人。这些人物,凭借着他们对于美好生命和人性的追求,带动着人们对世界的感受。
《沧桑一叶》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的意义。各篇作品中,尤其是纪实类作品所描写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格考验和生存信念考验,懦弱的人会垮掉、会屈服。这些作品,描写着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作品,实际上一直在提出一个对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学很重要的问题:人的品质和信念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抗击逆境和邪恶的力量?历史培养了徐刚先生和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的理想主义信念。中国当代历史的政治和经济变迁、利益和享受的诱惑、权力和体制的压力,都使处于中国当代社会中的人们很难保持一种真诚的品质和理想主义信念,但社会最终要靠品质和信念来维系,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会被利益的爆发所瓦解。
《沧桑一叶》中所呈现的那种人的美好品质和信念,正是今天这个市场化社会愈来愈缺乏和弱化的。《沧桑一叶》中的人物,不但以他们的品质和信念鼓舞了自己的生存,也保证了历史以更好的形象留给后人,也给予今天的人们一种美好人格形象,使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获得安慰和信念,使我们不致对生活过度失望。当一个社会在利益获取的欲望中无可挽救地堕落时,能挽救它的只有人性和爱。而《沧桑一叶》中的重要篇章,都突出了人性与爱的主题。这种人性与爱,其实就是作品中人物的日常人格,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人格标准,这种人格标准的重要特点是对于利己主义的突破。
不论在抗日战场上,还是在险恶政治环境中,《沧桑一叶》中的人物都具有一种为他人奉献自己生命的精神。人天生是个自利的、趋利避害的生物,但人的伟大在于他能突破这种自利性,使自己在很大意义上成为具有利他性的生命,这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和启示,也是历史不断要求人们的。人在历史面前,只剩下了生命和人性。历史,不仅是生命行为,更是生命行为所体现的人性精神。一种特殊的人性精神,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标志,陈祖善、于海、陈敏……他们都以自己的生命对他人的生命产生着启示。
在《沧桑一叶》中首先被辨认出的、感动着人们的,应该是徐刚先生那种执著追求正直生存的精神,为了文讲所和鲁院的健康发展,他拍案与上司据理力争……这种生存精神被诗意地贯注到他的不同作品中。书中所描述和所记录的,不论是虚构作品还是纪实作品,都有一种统一的格调和主题:徐刚先生的作品所关注的,始终是那些真诚和朴实的生命,那种顽强而温暖的人性。在市场化年代,什么人还追求这样一种真诚?什么人还在意这样一种激情?
徐刚先生几乎是奋力一生、文学一生,但至今为止的中国文学史,却没有一笔对他的郑重记载,他从不追悔、从不在意,他图什么?有谁还记得《沧桑一叶》中的历史回声?有谁还记得徐刚先生的执著、无畏和奉献?人们沉浸在市场化年代的得意和利益中,对徐刚先生书中所载入的那些情景可能早已不以为意,而一个感受过徐刚先生的经历、感受过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气氛和徐刚先生小说的人,可能会静静品味一切,追随徐刚先生笔中流淌的岁月,回到历史,进入文学,进入文学讲习所,也看到徐刚先生的形象——一个阅尽上个世纪中国当代文学沧桑的八旬老人,挺立在21世纪初仍然照耀的永恒阳光中,就像一片在阳光下顽强闪烁、勃勃伸展的叶子。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