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绘画创作的独特性
作者:潘 毅
(一)
塞尚曾这样说:“请想象一下普桑是怎样在自然的基础上全部重来的——这就是我理解的古典画家。我所不能接受的,是把你限制住的那种古典画家。我要的是:在经常接触一位大师的作品之后,我依然能回到我的身边;而每次我看毕普桑的画,我就更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正是这样,塞尚在普桑和自然之间,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表现,那种富于理智的、坚实的、稳固的特点的独特风格。同样,当我们翻开精美的画册,或是走进美术馆,在历代大师的作品中都能发现他们各自不同的独特之处。一个成功的画家,总是能完美地表现出某种不同于他人的独特审美感受。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每位艺术家又由于个性气质、生活经历、文化修养、艺术实践以及时代、民族、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影响,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特点的审美倾向。因此,每位艺术家都具有某种不同于他人的审美特性。具有独特性的艺术创作,就是要把这种独特的审美感受注入其中,并使它与各构成因素完全成为和谐的统一体。
绘画艺术家自身的这种审美特性,决定了他对周围世界的某个角度和对某一类艺术作品怀有特殊的敏感和兴趣。他们当中有的可能对风景、动物发生兴趣,有的会对肖像、人体特别敏感,而有的则会被抽象的形状和色彩所吸引;一些人会特别喜欢波提切利或伦勃朗的画,而另一些人则偏爱毕加索或克利的作品等等。对这种审美特性地不断挖掘和发展,会形成艺术家的一种定向的题材和风格。一个画家如果要创作出很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他就必须用真挚的感受去描绘那些特别吸引他的事物。强迫画那些对自己并不自然的题材和风格将会是致命的。“(艺术家)只有在他坦率的情况下,他才是一位艺术家(科林伍德语)”。只有真诚地表现,才有可能成功地打动观众。因此,寻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审美特性是很重要的,艺术的光辉总是从内部生发出来。
(二)
人类精神世界无限丰富。随着时光不断推移,人们的情感也会不断发展变化,随时代产生的新事物会带来新思想、新情感,从而产生新的审美需求。艺术创作也需要不断有新的创造,以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的审美要求。探索新奇大概是人类的本能。人的感官在同种审美信号的不断刺激下会产生麻木和疲劳。这就像人总吃一种食物就会感到腻烦而要求变换口味一样。艺术创作若总是以原来的面貌不断重复出现,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艺术家需要不断有新的创造,才能满足变换着的欣赏要求。①努力摆脱单调的那种创作冲动,对每一代艺术家来说,都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刺激因素。他们总在打破以往的传统模式,以寻求某种合乎新的审美理想的艺术语言。
但是,在探求一种新的艺术语言时,最初往往是以模仿他人的艺术成就来作为通向自己理想王国的桥梁。这似乎是一条必经之路。此时,在模仿和表现之间往往很容易形成艺术语言的混杂状态,他人的模式会形成一种干扰。贡布里希称之为“预成图式”。当产生要表现自己某种独特感受的冲动时,存在于头脑中的这种“预成图式”就会阻碍表现。这时就需要有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消化力去努力打破“预成图式”的干扰,有意识不断地稳定和强化自己的审美特性,并据此确立起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之处。
传统或现代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我们要反对的是那种只满足于一味的模仿。长期的模仿也许会形成一套熟练的技艺和程式,但无论模仿传统还是模仿现代多么“地道”,也不会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创作就意味着某种不可重复性和不同于以往,从而呈现出某种独特。毕加索被称为世界上“最年青的艺术家”,就因为他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所以他的艺术创作始终生机勃勃。不断重复就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结束。②法国文学家、艺评家左拉曾说:“每一位大艺术家生来就是为了带给我们一种新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对现实的再现……不同的气质是赋予作品以不同品格的创造性因素。”德拉克洛瓦早年非常认真地学习临摹过前辈画家的作品。波德莱尔曾惊讶地看到过一张德拉克洛瓦细心临摹拉斐尔作品的画。但德拉克洛瓦那不可驯服的个性轮流挣脱了所有大师的束缚,终使他成为独具特色的浪漫主义绘画雄狮;中国画大师齐白石60岁前成就平平,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后得到画家陈师曾点悟,悟出艺术创作的意义。经过十年的“衰年变法”,终于创造出后来的独特画风③;即使是一生推崇古典美的安格尔,也主张“我得开辟自己新的艺术道路”。凡此种种例子,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对待传统就应该像塞尚所讲的那样:“在经常接触一位大师的作品之后,我依然能回到我的身边。”重要的是“我更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
对于以往既有的绘画模式,也可以注入新的独特创造。就一幅绘画作品的创作来说,独特性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也可以体现于某一方面。比如构思或构图的独特、绘画语言的独特运用、某种来自于生活的独特审美感受、某些视觉符号新的选择和组合,或符合自身个性发展的新题材、新形式、新材料、新技法的开拓等等,都可以使作品具有相应的艺术审美价值。当然,作品所体现的独特性越多、越鲜明,它的艺术价值就越高。
(三)
绘画创作中的独特性,还必须具有自身的完美性,才能获得理想的艺术价值。可以这样理解,这种完美性的获得,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必须有其艺术的审美价值:其二,必须体现出“整一性”的艺术效果。
先谈第一方面。每一位艺术家在他的艺术追求中,总包含着他对于艺术本质的思考。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渗透着他对生活、对自然、对理想的感受和想法,而且在表达这种感受和想法时,他还会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艺术审美的特性。这犹如一个音乐家绝不会像儿童那样以个人发泄式的哇哇大哭去表达他的情感一样。一个画家会通过对于形、色、线以及肌理、笔触、材料等等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使这些构成因素都能成功地表现出他的某种感受和想法,而且,这种表现与他心目中所欲传达的某种艺术审美特征相符。然后,画家通过作品的展示,将这种艺术的审美传递给观众,并希望观众在欣赏中与他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这就是说,艺术家在表现心灵感受时,总要赋予它一种艺术的审美价值,从而也带给观众某种艺术的审美欣赏。绘画创作的独特性就在这种艺术的审美中得到体现。
值得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独特性都具有审美价值。“独特”可理解为特别的、独创的、新颖的、偏态的、仅见的等。这些特征曾被一些追新求奇的创作者推崇备至。单纯的对独特性的追求有可能过偏,以至十分古怪,无法让人理解,最终失去交流的能力。因此独特性应与适当性相结合。适当性即为可理解的、常态的、传统的、历史的。在艺术创作中,没有适当性的乖张怪诞和没有独特性的墨守成规,都不会获得理想的艺术审美价值。③具有独特性的审美价值就在独特与适当的综合中产生。
艺术创作的独特性总和“个性气质”紧密相连,但往往容易同个人自然属性的性格完全等同起来。实际上,独特性不仅包含了自然属性的个性气质,还包含着艺术家的文化修养、艺术实践、生活积累以及人格、意志、经历、环境、时代等等方面的影响。个性同这些因素搀和在一起时将会导引出各种不同的结果。④古希腊曾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多血质、胆汁质、忧郁质、粘液质。比如,波提切利和米开朗基罗同属忧郁质型艺术家,但他们的艺术却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面貌:波提切利优美清新,米开朗基罗雄浑伟大;德拉克洛瓦与毕加索同样是多血质型,但他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世界:一个是传统浪漫派的卓越大师,另一个则是现代立体派的天才艺术家。同样的例子还可以在其他许多艺术大师那里找到。仅从个人自然属性中去发展独特性很难有其完善的审美价值,甚至很可能发展为对其本性中古怪癖性的显示,同样不为他人所理解,同样失去交流的能力。成功的艺术家,往往是将自己好的东西发掘出来后,再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变化。因此,绘画创作的独特性不是一种简单的“自我个性表现”。它既是自然感性的流露,又是注入理性的选择和发展。具有独特性的审美价值就在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中产生。
现在来谈第二方面。完美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各构成因素和谐统一的“整一性”特征上。在每个艺术家的创作中,并不总是能完全准确地把握和表现出所欲传达的独特感受。艺术家对作品构成因素运用得不好,就会影响意念感受的表达。一件完美的绘画作品,各构成因素必定是相互关联的和谐统一体。⑤
前面谈过,在模仿和表现之间会形成语言的混杂状态。此时就需要以明确的精神意念为灵魂,注入创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去统摄和调动各构成因素,不断地进行突破、调整、加强、安排,并据此逐步建立起一种合乎自身独特性发展的新秩序、新规律的和谐统一。英国美学家赫伯特·里德说:“绘画的因素是凭借艺术家的个性组合在一起的。在个性的支配下,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一个包含着艺术家对主题的直接情感领悟的整一体。”⑥在绘画创作中,画家要用珍贵的心灵感悟和精神体验去召唤、支配绘画构成因素,从总体到局部,甚至到一根线条、一个笔触、一小块颜色都进行认真的推敲,使作品的每一构成因素都能成功地统一在独特的审美感受之中,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和谐整一体。互不相干的混杂状态难于获得清晰、强烈的审美感受。观众对于某种审美特性的感受是从整个作品的直接交流中产生的。⑦
对于某种独特性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就能获得一种定向的积累。这个积累过程不是封闭的,它需要探索者不断提高修养、开阔视野、加强实践,在不断的充实、吸收和调节变化中使独特性日趋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浮游状态的盲目探索。朝三暮四、蜻蜓点水不可能获得深度发展。当艺术家形成一种一惯性的、不断发展的创作规律时,也就意味着他已具备了自己的独特风貌。完善独特性的形成,是绘画艺术家艺术成熟的标志。可以这样说,绘画创作的生命就在于它的独特性。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美术系)
①[英]赫伯特·里德著,王柯平译《艺术的真谛》,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孙美兰主编《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③章利国《创造性及借鉴和模仿》,美术1990.7.49页。
④⑤⑥⑦杨身源、张弘昕编著《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