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文化站长》:小人物引领时代文化风尚

作者:郭淑梅




  在管文化与刘宣委、王主任两个强势人物周旋中,无论从资源占有还是从管理经验上,管文化明显不是对手。刘宣委借助官场公共权力拉开了咄咄逼人的架势。王主任是个相当有定力的领导者,他处理村里事务圆滑世故,把改造三愣子的难事推到管文化身上,是官场高手形象。两个强势人物最终都被管文化对农村文化的痴心所感染,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征服了他们。刘宣委主动继承管文化的衣钵承担起文化站长,王主任为管文化举办了全村人参加的表彰会,而管文化又要了个“管站调”称号重新回归文化。“你不抓看不见,你真抓起来了,到处都是工作!”在这里,文化的润物无声,无处不在,借助管文化这个人物体现得大于失尤其强烈。
  
  三、新农村建设语境与文化权利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新语境下,《文化站长》具备了历史含义和现实视角,因此与其他轻喜剧相比,更多了正剧色彩。从历史上看,中国农村往往是新的历史变革期的一面镜子,比如“土地改革”、“大跃进”、“农业学大寨”、“乡镇企业”等等,农村的历史变迁始终是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作家艺术家关注的焦点,对农村题材的把握与传统宏大主题叙事的建构,造就了中国文学艺术独特的社会学审美价值。“新农村建设”无疑是又一次历史变革。从现实上看,中国农村人口达9亿之多,如此庞大的群落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为中国 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课题。关注新农村建设就等于倾听了中国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今天的农村不再是纯粹的空间地理概念,农民工进城、企业在农村办厂等等经济行为打破了城乡分离的概念,当下的农村已是开放的信息化的农村。《文化站长》正是对农村开放而多样的现实环境各种生存状态进行了全方位的观照,触及到大时代变迁中新农村建设的症结所在——文化建设。
  《文化站长》从“文化”角度切入,记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富裕起来的农民内心对文化的需求与这种需求无法满足的矛盾,管文化正是无数推动中国文化建设这个历史车轮的小人物。他穿着红背心、蓝外套,戴着大草帽,骑着自行车奔走于乡村的田野,为争取农民的文化权利循环往复走在一条路上,乐此不疲。
  剧中的“大喇叭”极富象征意义。最初,王主任在村委会大喇叭里总是在叫“管文化,到乡里来一趟”。那时,管文化还只是一个“地下”文化人,他到乡里是为刘宣委写稿子。随着代理文化站长法定身份的确立,管文化作为文化人的行为从地下转为地上,他拥有了真正的文化话语权,又充分地利用了这个权利为农民谋文化。管文化和二林两人乘着汽车游走于乡村,手持大喇叭宣传“PK大赛”。从被喇叭叫到用喇叭叫人,管文化角色变化真正的含义是话语权的变化。
  文化权利说到底是政治权利,《文化站长》给出的积极向上乐观基调与农村文化建设走上正轨的光明结局,与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文化构想不谋而合,从而使我们“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责任变得更为清晰可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影视研究室)
  
  ①《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胡昶,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245页。
  ②东北网——黑龙江日报,2007,10,18,孙彩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