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中国美术的当下发展态势和价值取向

作者:冯 远




  进入新世纪以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最好时期,也是文化事业、美术事业取得显著成果、影响日益扩大的最好时期。
  对于当下美术发展态势的基本估价,我个人认为可否这样来概括:一是当代中国美术发展趋势更加开放和多元。广大美术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二是美术生态更加生动、活跃,创作展览和多项活动的质与量均有所提高:三是美术各门类各方面成果业绩显著,繁荣局面与各种挑战并存。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比较,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家更多地表现出在世界当代多元文化中的宽阔视野和取向选择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尤其是世纪初以来,中国美术作品更多地表现当代中国的人文风貌和精神品格,各类探索创新是在开放的文化心态中对于民族文化身份与特点的探索与开拓。艺术家们更多地注重从当代现实生活中撷取鲜活的创作母题和艺术形象,注重本土化审美价值的当代重构。近年来,相当数量的国际艺术大展,包括当代艺术作品展落地中国;各地美术馆、画院纷纷推出重点展事,亮点纷呈;各类民营企业和机构投资运营的美术活动逐年增长;对外美术交流日趋频繁,当代中国美术已为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所了解:国内艺术品市场活跃,走势看好,等等。这些发展业绩的取得,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得益于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得益于各级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密切协作、积极赞助,得益于广大美术家和艺术工作者的同心协力、共同参与、开拓进取。
  当然,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美术工作同党和人民的要求、事业发展的期待还存在差距,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与一个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经济文化大国、历史文明古国还不够相符,美术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例如多年以来存在的美术创作整体上量大于质,缺乏从精神内涵到形式语言都产生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但我个人认为,我们已经涌现了不少具有大师品相和大师潜质的艺术家和作品。然而,消费主义意识对当前美术创作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低估;市场机制尚需完善:美术评论未能体现监督功能和引导作用;美术专业机构和院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尚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文化建设和社会需求;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观念、手法、技术和传播方式与手段仍显单一,新科技手段运用不足等等,都是中国美术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仍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美术事业的发展。从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的角度看,转变观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美术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公众形象以及围绕大局服务社会的本领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改进,创作更多精品、提升学术层次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是军事、是经济,21世纪的竞争则演化为文化的角逐,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美术事业,打造美术的“国家形象”,以增强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人所共知的是,某些发达国家以强势经济为支撑的强势文化的对外扩张与渗透从未停止。或者说发展中国家与之相应的反扩张反渗透的较量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而来的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与碰撞,客观上导致了近年来国内美术领域某些民族文化自信心价值理念混乱、审美取向迷茫、创作观念盲从躁动现象的发生,尽管这是事物发展规律使然,但却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所提倡的“双百”方针、把握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以及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家的劳动,充分体现了尊重艺术创作自由、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营造宽松和谐创作氛围的文化发展宗旨。但同时,我们仍要大力倡导艺术家坚持社会责任与创作自由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自觉抵制淡漠“二为”方向、鄙薄民族文化传统、疏离生活、拜金主义、解构崇高、张扬鄙俗、刻意特立独行、矫情自用的个人化倾向,甚至某些为追求感官刺激不惜挑战道德底线的所谓“创新”之举。相信我们的艺术家随着学识、素养的逐步提高,对这些问题会有越来越清醒的认识。
  我们的理论界、学术界需要理直气壮地发出建构在学理批评层面上的声音,其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理解、估价并理性回答“什么是中国的当代艺术”、“怎样发展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什么样的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对这三个重要命题的判断、认识和把握,将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艺术理论与实践导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事关当代中国美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因此,我们要把学习、领会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工作落到实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成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根本,传承优良民族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发展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精神、时代创新精神和当代风格特色的中国美术评判价值体系,创作具有当代中国气派的美术作品,是我们社会主义美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看,因为过去百年的战乱积弱,我们已丧失了20世纪的美术话语权,我们不能也不应当再放弃或错失21世纪的美术话语权。我们说美术繁荣,我想,首要的是解决一些理论和思想的认识,以抓理论建设来带动指导的实践——是有计划地组织好诸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工程,是积极鼓励当代艺术的研究、探索、创新。由此积累精品财富,推动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做好普及提高,满足民众需求,这也就是冯骥才同志所说的把握主体结构与层次的关系。
  我们的美术家需要学习,学习了解党和政府的文艺方针政策,关心时事政治和社会发展,注意学习文艺理论,读书读报和网络学习,注意补充文史哲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要做社会文化建设的局内人。
  我们的创作要出精品力作,没有别的窍门,美术家只有老老实实地深入生活,做好“三贴近”,不搞花架子,扎扎实实地学习研究,在创作上下真功夫、下苦功夫。我们的美术展览要注重学术质量与艺术品格,通过完善评价机制,把握学术导向,通过评奖表彰,嘉勉先进、激励新人。我们的美术教育,首先要从教师做起,努力提高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身体力行地帮助、导引学生提高鉴别能力、专业基本功和创新实践的取向,掌握谋生和服务社会的本领。我们的对外美术交流,无论是进与出,请什么进来,拿什么出去都要秉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以我为主、对我有益的理念。塑造、传播国家的文化形象,展示经典,展示精品。即使不能做到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品、经典,那么持守健康的、有益的,起码是无害的艺术基本底线也应当成为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责任。我们的艺术品市场应当在美术家、经营商和藏家三方建立起诚信的互动关系和良性的供需机制,鼓励更多的有实力的中国收藏家追捧中国自己杰出的名家大师作品,一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抬升了日本画的国际价位一样。我们的各级协会组织要真正办成艺术家之家,必须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高素质、高效能的团队;办好形象窗口,导引风向标;履行好IAA国际主席国职责;抓住学术领引这个立足点,组织好各类创作、展览、交流活动:团结凝聚体制内外(包括海外归来)的广大美术家、各式人才,切实提高联络、协调、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正在处于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文化发展时机与境遇之中。把握机遇、开拓进取,我们将可能在新时期有所建树,这是广大美术家所共同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