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略论构成美学与园林设计

作者:陈洪伟




  一、构成美学、构成的美学法则与园林设计的关系
  
  构成美学是一门研究形式美的学问,其研究客体是一些单纯意义上的几何元素,如点、线、面、体等(构成的基本元素);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框架、骨格以及空间、重心、虚实、有无等(构成的关系元素)将基本元素组合,达到纯粹意义上的形式美。构成美学的艺术作品通常用纯粹的点、线、面、体构筑崭新的形式。以抽象的形式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以形式美为主要表现方式,给人以抽象的审美享受。它不同于以往对事物个体现实形态的探索,而是对一种普遍性方法的研究。
  形式美主要触及人们的感受器官和一部分心理反应。它是以内容为物质基础的,它从自然形态中有意识地提炼加工,突出对象形式中美的本质特征,将它概括、提纯、使形态比生活本身更强烈、更鲜明。从美学概念上,我们可以为形式美作如下定义:形式美,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与主体审美心理相统一的审美特征。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形、色、光、声、质等感性材料的抽象形式及其组合规律具有某种情致意味,能引起人的美感。形式美就是形式本身成为相对独立的审美对象时所具有的审美属性与主体的审美心理定势相互作用的结晶。
  构成美学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直接的表现为一种风格的定位,这种风格是园林设计“现代风格”的一种,仅显见于那些成功的运用构成语言设计的园林艺术作品。现代园林设计中的“解构主义”就是这样的一种风格。
  解构主义思潮,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后渗透到建筑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建筑思维,一些先锋派建筑师开始将解构主义理论用于建筑实践,继而在景观设计中成为一种新派的设计思潮。拉·维莱特公园是解构主义运用到景观设计的一个典型例子。
  拉·维莱特公园是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巴黎建造的九大工程之一,公园建造于“解构主义”这一艺术流派逐渐被广大设计师认可的年代。解构主义将既定的设计规则加以颠倒,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等,认为设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的环境或文脉等,给人一种新奇、不安全的感觉。
  在具体的设计中,建筑师出身的伯纳德非将公园用点、线、面三种要素叠加构成,公园的基本框架建立在三个各具完备性的点、线、面抽象系统之上,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各自可以单独成一系统。点就是26个红色的点景物,出现在120m×120m的方格网的交点上,有些仅作为点的要素存在,有些点景物作为信息中心、小卖饮食、咖啡吧、手工艺室、医务室之用。利用网格系统将这些红色点景物的移情碎片重构起来。线的要素有长廊、林荫道和一条贯穿全园的弯弯曲曲的小径,这条小径联系了公园的十个主题园,也是一条公园的最佳游览路线,徜徉其间,公园的几乎所有特色景观与游憩活动都一一网罗。面的要素就是十个主题园,包括镜园、恐怖童话园、风园、雾园、竹园等。
  构成的美学法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美学规律,在西方古代的园林设计中,这些在当时还没有形成具体文字的美学法则以一种理性思想的形式存在于设计师的思维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在西方古典时期的园林设计中,严谨的构成法则的体现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表现为其整体构图的数理性,比如利用轴线和大路小径组成严谨的几何格网,用喷泉、花坛、雕像或小建筑物做装饰,体现出布局的几何构成关系,这种严谨的构成关系使园林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二、构成美学与西方园林设计
  
  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这种哲学思想见之于园林设计,体现出一种对园林布局的规整、秩序、均衡、对称的喜好和对园林造型的圆、方、直的推崇。总而言之,是对几何图案和形式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使西方古典园林设计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状,如直线、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
  在欧洲,16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兴起了造园艺术: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的扩展,造园艺术也传播到法兰西、英吉利等国。17世纪后半叶,法国君主专制加强,宫廷建设也随之得到发展;宫廷园林的新建设,首先改革了原来由意大利引进的造园技艺,从而形成了一种唯理主义的、强调几何美的园林格式,即被称作“古典主义”的造园艺术。当时法国是欧洲文化的领先国家,其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很快就成为英吉利、德意志、俄罗斯诸国宫廷园林创作的榜样。这样,逐渐普及到显贵、富豪们的庄园、府邸园林,以至成为这一时期欧洲造园的主流。西方古典时期的园林设计中,无论园林的整体构图还是局部细节处理,都表达出对理性的几何秩序的追求(这与追求自然情趣的中国园林风格迥异),体现出一种有序的、规整的美,因而也被称为西方规整式园林。
  纵观整个西方艺术思想的发展史,从最初毕达哥拉斯从数的角度追求审美和谐的理想,到黑格尔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韵律、均衡、对称、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再到构成美学理论体系在德国包豪斯学院的最终形成,“唯理”的美学思想一脉相传,而对形式的研究一直贯穿其中,西方美学对于形式的思辨研究有利于我们清晰、明确地把握对象,不仅能够指出“是什么”。而且可以追问“为什么”,从而得出“科学”判断。这种美学思想的根源性和历史性,在西方(包括古典和现代)的建筑、绘画、雕塑、设计等一系列艺术领域中尽展无遗。它也正是西方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历史根源,影响并决定了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风格和表现特征。所示的法国凡尔赛宫园林,整体布局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设计中,法国的传统园林要素:花坛,树篱,喷泉,水镜面,雕塑,建筑物等有节奏地分布着,每一种要素都或被修剪、或被修筑成具有几何形态的样式,其整体设计也完全符合严格的几何学原则,层次感分明,严谨有序,对称、发射、对比、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得到完美的应用,使园林空间呈现出丰富的具有序列和美感的形式,从场地处理、结构安排到线性设计,全景与局部、整体与个体,到处闪烁着理性美学的光辉。
  19世纪中期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拉开了现代园林设计的序幕。这个运动的初期的设计理念徘徊在对古典传统的依恋和对现代的渴望之中,设计大多以兼容的折衷主义风格出现。这场运动没有形成明晰的现代风格,却给了现代园林设计一个明晰的定位——从此园林逐渐从宫廷走向平民、走向大众。它不再只是贵族的奢侈品,具有了彻底的开放性,这为现代园林进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世纪初,西方的现代主义运动使艺术设计领域在内在思想和外在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评判标准。它使西方园林初露端倪的现代风格逐渐克服了混杂与折衷,而呈现出比较纯净的现代特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