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检省当下文坛伪问题
作者:于文秀
在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学术批评要想做到掌控全局达到贯通的层次,的确异常艰难,所以目前真正坚实又能颠扑不破的批评,质感、新锐且能经得起追问的学术概念也是不容易达到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时尚性而无经典性可能的研究成果不是学术的根本追求。
文学批评和学术命名存在的问题,从深层看不单单是学科本身的问题,而是有大的时代的文化范式模塑的因素。当今的时代是符号的时代、仿真的时代,有时符号本身已构成一种真实和视觉暴力。这种文化范式常常会催生和促动制造符号的激情与冲动,以致符号在时代的语境中漫天浮动飞转令人眩晕。在符号文化时代,符号本身意味着文化资本和话语权力,因此不难理解当下文坛似乎有种命名的焦虑症,很多人忙于抛出新概念、新命名,难于顾及是否是真正的创新与超越。在这种情势下符号所承载的命名难免失重,导致批评的上空漂浮着概念的尸身与亡灵,虚假问题丛生。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1}雷达《论“新世纪文学”》,《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
{2}程光炜《新世纪文学“建构”所隐含的诸多问题》,《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
{3}雷达《论“新世纪文学”》,《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
{4}吴思敬《“新世纪文学”,还是“世纪初文学”》,《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
{5}雷达《论“新世纪文学”》,《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
{6}程光炜《新世纪文学“建构”所隐含的诸多问题》,《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
{7}孟繁华《“到城里去”与“底层写作”》,《文艺争鸣》2007年第6期。
{8}孟繁华《“文化乱世”中的守成文学》,《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
{9}孟繁华《新人民性文学》,《文艺报》2007年12月15日。
{10}杨杨整理《文学与正义》,《文艺争鸣》2007年第1期。
{11}孟繁华《新人民性文学》,《文艺报》2007年12月15日。
{12}孟繁华《新人民性文学》,《文艺报》2007年12月15日。
{13}Ludwig Wittgenstein ,Culture and Valu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p.4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