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大方无碍
作者:蒋铁骊
显然,吕滨便是这样一位雕塑家。
吕滨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在强调雕塑本体气质纯正与整体的具象学风的熏陶下,掌握了出色的具象雕塑的造型能力并养成了一个优秀雕塑家所应具备的基础素质,这点我们可以从吕滨早期的作品中看出。并且,毕业后长期创作单位的工作经历又使吕滨的雕塑有别于一直在学院教学的雕塑家。以学院的知识结构为坚实的支持,经过多年的创作锤炼,吕滨形成了一套以自身能力与特点为基础,出手极快,使用性极强的创作方法与实践经验,这使他的作品看起来更加果断敏锐,思路判断更加准确清晰。由于吕滨一直稳稳地延续着自己的创作状态,所以他创作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之上。因此,我们也就完全能够理解他的雕塑这些年来屡屡获奖的原因了。然而,自我超越的愿望使他不满足于过去所取得的成绩。经过几年的潜心创作,他带给了我们一批新作品,他的这批写“金、元”时代为主题的新作,确实让我们眼睛一亮。这批作品使我们加以注意的原因不单是作品的精神程度,更重要的是吕滨这批作品中体现出的塑造性很强的雕塑语言将传统的具象塑造与现代审美趣味联系在一起。在“泛雕塑”的呼声日益膨胀的今天,吕滨却以自身轻松、大方的姿态,印证了一个雕塑家如何在当代雕塑的发展中,以自身的创作实践解决困惑的能力,也使我们以极大的兴趣去解读这些作品。
首先,吕滨的这批雕塑是感性的,又是深思熟虑和水到渠成的。吕滨不太会去触碰那些他不了解的东西,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形式的运用,都来自他熟悉并有所掌握的“点”,长期以来,在吕滨的创作中一直保持着对中国传统雕塑的深深关注,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语境与情感景象成为吕滨一直浸埋其中的情绪来源。对传统文化深层精神的迷恋及对当代文化样式的实验性研究汇聚在这批作品中,成为他多年来关注与感情的寄托。它们不是简单的传统题材的雕塑,它们是吕滨对过去人文历史进行的描述,是吕滨对传统情感的记忆,是吕滨在现代思潮迅猛冲击时的冷静退守。
吕滨的雕塑又是机智的。
他十分懂得怎样利用自己的优势,吕滨的创作经验告诉他,仅仅具有对某一题材的创作积累与创作冲动还不容易很好地把握住题材,更重要的是雕塑家必须把握住与所表达题材不可分割的特定的形式语言以及促成上述二者紧密结合的塑造能力。吕滨的优势在这个环节得以充分展现。吕滨所具有的成熟、实用、应变能力极强的塑造语言确有独到之处。如果说不够扎实的塑造往往会架空题材与形式应体现出的分量,那么吕滨这批雕塑中人物与马匹的生动安排,人物服饰及道具细致到位又不过分的轻重刻画,完整性极强的构图与人物表情及神态的准确拿捏,无不透露出吕滨在造型能力上的娴熟。虽然是架上作品,但我们足以看出吕滨在处理大型城雕时建立起的对整体关系的驾驭技巧。正是塑造部分的成功,使这批作品烙上了吕滨鲜明的个人印记,也使吕滨对传统的表现,对题材的把握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平台之上。
同时,吕滨的雕塑还是放松的。
吕滨在这批作品中抛弃了狭隘的世俗倾向,以一种落落大方的姿态表达着对传统的借鉴。仿佛《说书俑》般的生动描述,透露出吕滨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我们可以窥见吕滨在创作这些作品时的轻松状态。他所描述的每个人物或马匹或道具,举手投足间似乎都道出一小段故事,为观者营造了一幕幕有趣的场景。他的雕塑向观众抖出了轻松的包袱,带给观众愉悦的感受。
吕滨的轻松暗藏在大气的样式中,隐藏在朴实的细腻里。吕滨雕塑中这种轻松灵活的叙事方式使他的作品产生了别样的意义。
对于面对铺天盖地的理论迷局不知所措的观众而言,吕滨的雕塑无疑使他们的心灵和视觉同时经历了一次真正的感动。无论题材还是塑造样式,它们都实质性地涉及到了雕塑本体的重要元素——体量、动态、造型……雕塑就是雕塑,对传统的迷恋原本可以用大方的姿态坦诚表达。
吕滨不是一个容易被潮流左右的人,他的目的非常明确。当旁人正围绕当代雕塑的思想语义进行无休止争论的时候,实践先行的吕滨却一头扎进工作室中如农夫般辛勤耕耘他的理想王国。对于他的雕塑,我们用“出色”二字加以形容是需要些许谨慎的,因为“出色”要用时间来证明。但吕滨顽强地以超出大多数雕塑家的毅力与恒心一直在向着“出色”努力却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个有灵气的雕塑家,灵气来自何处?相同的题材,相同样式,那么多人在做,那么多作品在表现,是什么原因最终使人记住的只是其中的少数?答案只有一个:积累。
我们相信吕滨的雕塑正是经过了漫长的沉淀、等待和努力之后在恰当的时候结出了厚积薄发的果子。
(作者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吕滨为哈尔滨画院副院长,全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