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国油画要注入中国文化精神

作者:李建忠




  由于西方绘画注重材质的视觉强度而技法方面体现的文化因素较少,进入表现性绘画之后,更重情感抒发和自由表现与视觉强度,其文化精神多体现于绘画形式之中,很快走向抽象、材料综合,解除技法的束缚,使情感抒发达至宣泄,使油画传统中技法的审美因素荡然无存,绘画也失去边界,把油画推向极端。由此可见,油画注入中国文化精神,也是其继续发展的一种可能性。西方也正在这样做。但我们必须很好地研究西方文化,同时不能盲目追随,吸其精华为我所用,以相同和相似处为切入点进行深化,不能求其表象。当今中国古典油画家之弊就在于多从表象摹拟入手,从而使古典大师标本化而失其精神与艺术内旨——由于缺少对西方传统油画技法美学理论、古典精神的理解,只在表面视觉因素上进行模仿,致使大多作品带有类似“工笔重彩式”的效果。除表面细腻,在技法上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古典因素,近看很细致,稍有距离便显无力而小气;而西方古典油画近观刻画细微生动,远观则气度宏大,其差异在于西方古典油画画面技法构造是形不滞笔的,这同中国画相通,其底层是交响乐般的恢宏、丰富,用笔潇洒自如,如伦勃朗、哈尔斯、委拉斯凯兹诸人的绘画作品无不气韵盎然。据说提香孩提时,五笔能画一个人物头部,从中也说明古典时期的画家的绘画过程,也体现着精神表现和自由的追求。
  中国油画目前在理论上崇尚淡化技艺(技巧),强调表象视觉的效果和狭义的观念化,主张技术够用就可以了,技术能够表达观念就足够,而忽略了技和艺是并存的,任何一方的欠缺都会使品位降低,甚至毫无审美意义。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对西方的追随,也与中国美学思想相悖。一个语言贫乏的人很难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更谈不上推敲最恰当的词汇使其语言具有更深广的含义。质朴不等于贫乏,绘画中的质朴也应是提升之后的返璞归真,而不是技穷和无能为力所至。技艺是油画的语言要素。中国油画的发展不过近百年的历史,普及性的技法多为俄罗斯近现代的表现技法,在对色彩及造型手法的认识和理解上,充其量不过是印象派的二手货(因从苏联而来)。即使人们真正地认识印象派,也不过是认识了西方油画近代发展的六十年左右,况且也只是西方油画发展中间的一个流派。油画从引进中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技法上多为现实主义之后的东西,况且一直是以直接画法为主,而在西方油画中没有任何一个画派单一地使用直接画法(前苏联除外)。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二十多年我们才逐渐真正接触了西方油画艺术语言发展的全部历史,这对中国油画的真正崛起提供了可能。但中国油画家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就学到了油画发展的全部历史的说法无疑是夸张得有点过分。其实我们在油画上目前不过是掌握了一些视觉造型问题,而造型的观念及文化意义我们所能解读的还远远不够。试想物体的转折分成若干面以类似渐变的方式进行推移式的变化,除勉强的转折变化外,还能产生什么节奏性的变化?这种方法只不过是理解表现形体空间的基础而已,如果把这当作油画技法的精要,则油画艺术层面上的精神也不过如此而已了。而西方表现和抽象绘画则纯属从天而降,无中生有了。
  如果我们对油画的发展报以积极的态度,对西方油画深入研究,吸其精华,力避极端,使中西文化精神产生互补,逐步走向独立发展,形成能够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新的视觉图式和技法语言,这是中国油画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