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传统的意义

作者:权武松




  在当今的社会中,各种思潮、各种观念、各种意识以及许许多多的、还称不上名目、层出不穷的现象和感觉,都在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行动。在近年来的美术领域里,诸多思想迥异的作品,复杂变异的语言,横空出世的材料,光怪陆离的展览,冲击着我们的眼睛和头脑;这些无不预示着各种思想的碰撞、各种潮流的鼓涨。对于中西传统的学院派绘画技能和理论的学习研究趋于式微,而以自我概念为主体,以现代潮流做思想的各种探索性作品及一反常态的作品评价和美术批评则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各种媒体中。传统学院派学术的没落与话语权的缺失在这一阶段下表现得非常明显。
  在这一时期的各类美术院校的学生中,最为突出的一种现象是:提倡表现个人的自我主体和内心感受;反感教条的、经典的、传统的学院派的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这种思想受到追捧,甚至于有些从事教学多年的教师和美术评论家都首肯这种观点。
  观点本无绝对的对错,就像一枝花是否好看一样。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处在不同的认识中,对于一个现象可能就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由此而产生的不同行为。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就必须要更高层次地探究对于一个道理的理解和其相关问题出现的原因。
  美术教育之于学院、之于系、科,都是教育的事,教育是国家的大业。尤其对于一个刚刚进入正规院系学习美术的年轻人,更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我们从事美术教学的各位师长又怎能缺失自己肩上的责任。
  那么:什么是学院派?学院派精神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让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学院派的概念和它的起源与发展。狭义地讲“学院派”又称“学院主义”。它是指: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欧洲各国皇家或官办美术学院中形成的一种绘画流派。学院派初创于15、16世纪的意大利,原系画家协会性质,后来在官方的提倡下先后形成了许多的学院;其中最具影响的代表是1580年由意大利的美术世家卡拉齐家族在波伦亚建立了卡拉齐学院,又称波伦亚学院。17世纪至18世纪,学院派在英、法、俄等国流行,法国的学院派因法皇路易十四的特别重视,其势力和影响也最大。尤其是在1845年至1860年间,巴黎美院、罗马奖以及官方沙龙展等,都以学院派风格为主流。这期间学院派的代表画家有法国的勒布朗、席罗姆、布拉柔,以及俄国的勃鲁尼等。
  早期的意大利学院派绘画在授徒方面,十分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要求极为严格。他们把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艺术作品以及古典绘画作品中的形式规律视为永恒的、不得稍加超越的规范。作品的内容和题材多取自宗教传说和神话故事。他们迎合皇家和官方的审美需要,以古典传统的维护继承者自居;同时学院派也反对巴洛克艺术对于古典艺术的取代以及世俗化的倾向。他们由于对古典规范的过分重视,结果导致程式化的产生;他们又排斥其他学派的艺术创造和革新;因而学院派意味着严谨和规范,也意味着因循和保守。
  17世纪至18世纪,学院派在雕塑和绘画方面也一如既往地捍卫着文艺复兴古典美学的传统。这一时期的学院派教学也同样十分重视规范教育,这包括题材的规范、技巧的规范和艺术语言的规范。他们排斥一切粗俗的艺术语言,要求表现出高尚端庄、温文尔雅的风格;反对激烈的个性表现;讲求理智与共性。学院“Academy”一词最初含“正规”、“走正路不走邪路的意思”。在这一阶段的学院派看来教育的核心就是重视传统,向传统学习;因而学院派在教学中特别强调素描基础的训练,贬低色彩在造型艺术中的作用,并以此排斥艺术中的感情作用。这些特点给当时的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
  随着欧洲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启蒙思潮的出现,这一时期的学院派内部在艺术思想和主调风格上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他们在写生素描和绘画习作中非常强调对于人体解剖知识的深刻了解和充分表现。同时学院派画家在创作时,也充分借鉴达维特严谨的古典主义绘画风格以及安格尔的理想主义绘画风格。这一时期的学院派艺术家们也试图通过对古代希腊、罗马的绘画、雕刻的研究而纠正其不完善之处。因此,他们积累了大量的临摹、写实经验和对古典艺术理论的新总结。
  19世纪至20世纪,在学院派发展的后期,一些官方学院亦聘请“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著名画家,以及“抽象艺术”,如:“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等艺术名流在学院内举办展览和讲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列宁去世之后,前苏联政府提倡写实主义风格的绘画,这正是学院派的核心。学院派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蓬勃发展起来。新中国建立前后,徐悲鸿素描体系和前苏联的契斯恰柯夫素描体系都遵循、借鉴、吸收了学院派的原则,对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均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传承了数百年的欧洲“学院派”是有一整套艺术观点、教学方法和严密体系的。学院派对此后其他国家创建的各类美术学院,不论从教学模式、主导思想以至于学院构造等层面上,都产生着巨大的示范性作用和先导性影响。
  在中国绘画的领域分类里,绘画被分为西画和中国画这两大宗。而在这两大画种的发展历史上都出现过“学院派”。
  中国画的学院派与西方的学院派都有重视临摹、写实、复古等类似的艺术风格特点,在中国传统绘画和传统书法上表现得尤为强烈。以宋代皇家画院的建立为起点,元、明、清历朝都先后开设了以培养反映贵族阶层审美趣味画风的各类画院。在画院中,艺术家们的作品画风严谨,富贵华丽,写实风格突出。临摹是各类画院画师们学习中国画的首要学习方法和必备的基本功。在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画中,“样式主义”风格的作品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并长盛不衰、传承久远。临摹和继承逐渐成为了中国画延续发展的千年必经之路。
  在中国书法方面,“学书从临摹开始”是千古不二的法门,不然就成了“野狐禅”、“江湖气”。 讲究临摹和意会的历代学院派书家把传世书法碑帖中所有的创作元素进行技术解剖,然后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书写训练方法。如:“笔阵图”、“永字八法”、“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通过临摹和学习这些学院派长期积累下来的碑帖和书法典论,不仅能使一个初学者快速提高中国书法字书写的能力,而且能通过自身的训练和内心的领悟,在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实践中妙合许多千古绝唱的中国书法笔意神髓。
  中国传统的书画理论认为:一切的创作来源只有两个——文化和自然。文化就是要继承,而自然则是人的内心体悟。历代“学院派”书画家的学习创作和理论研究,大多归结于继承传统和自身对于古人笔意神韵的参悟和体会。“师古人,师造化”是中国书画艺术学习的核心精神。
  当今,有些人批评学院派中国书画过于形而下了,应该追求个性的张扬;不要遵循“体格”、“家样”的约束,要同世界接轨而大胆创新。这个观点我们不一定全部认同。我们必需要清醒看到的是,中国书法、自宋代以来,笔法已失,中国书法的精微处已难为人知了;古代书圣王羲之都要孜孜以求真正的笔法,我们更应责无旁贷地刻苦学习,决不能因为自身的懒惰和轻慢就忽视了对具体技术的磨练。技术之美其实也就是文化之美、人文之美。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西绘画“学院派艺术”都是以古代经典艺术传统继承为精神核心的。“学院派教学”系统的严谨、规范和标准能充分保证后学者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通过学院的严格的理论灌输学习和刻苦的实践训练安排,就能很好地掌握其所学习的古典传统的绘画知识和绘画能力,为自己打下一个坚实的绘画基础和绘画能力平台。
  在世界范围内,在其它的艺术领域里,如:音乐、舞蹈、书法、建筑、戏剧、电影、诗歌、文学等也都有“学院派”的说法。通俗地讲:学院派即所谓的“正统派”。也就是指在学院里面“打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典雅的风格特点和共同的艺术审美倾向的群体。在这样的艺术氛围里,学生们要按照老师的具体指导和要求,系统地、逐步地达到教学的目的,他们在充分学习传统经典技巧的基础上,再来发展自我的特点和风格。的确,这样的模式是值得每一个初学者认真遵守的,因为它是“学院派”数百年沿袭下来的经验积累和历史的事实。
  因此来看,广义地讲:“学院派”不仅是一个狭义的学术风格的名称;演变至今天、也是一种教育模式和教学结构的总称。
  (作者为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