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曹力印象

作者:刘海英




  从画家曹力家出来,已是深夜,徐徐清风吹来,仍难以抑制我沸腾的心。看曹力的画,品曹力的思想,读曹力的艺术生活,在画的天地里驰骋遨游,让我顿生感悟,不单单是对绘画,更多的是对人生的哲理,价值取向,生命轮回乃至自然界万物的奥秘和不可抗力。
  步入曹力的工作室,环视四壁色彩斑斓的画,就如同走进了一个东方与西方、古老与现代、梦幻与现实相融合的童话和寓言般的世界,那里是那样的纯净、绚丽,又是那样的离奇和诡异。曹力的画决不是你一眼就能读懂的,但当你捧读之后就会发现那一幅幅如诗歌、似音乐、更像是传说般的作品会把你带入跨越时空的梦幻王国。静谧的氛围,天籁般的情调,异想天开的形象组合,自由自在的创构意识……点线间蕴含着机敏,纷乱中洋溢着才情,看曹力的画,常常被一种撩人心扉的魅力所征服,在忘我中已化入其梦的幻境。
  曹力性格有些内向,不好言辞,绘画是曹力的生命,他在绘画中沉思,在绘画中获取灵感,他就是这样以一颗平常之心迸发精锐之笔,在对生命力的极度张扬中完成着自我生命力的顽强展开和积极超越。他总能避开世俗的杂念,静静地思考生活,思考艺术,在自然中吸取天地的灵气,再以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想像拿起画笔,打破所谓正常的时空观念和约定俗成的透视法则,充分利用线的张力,线的气势,线的建筑感自由自在地大胆地组合画面,最大限度地让想像力、创造力自由倾泻。他说:“‘当我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饱吸自然之灵气’,再面对一个空白的画面时,有千万种可能性容我选择。”他的画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限制,毫无约束可言,实际上他对那游丝般线描的把握、丰富的色彩调控、富于节律的画面变化、各种形色的微妙处理运用的都至善至美,正如曹力所言:就是把自己的心灵感应、思维线索、视觉联想、动作节律融为一体,使一切奏出和声。透过他的画面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画者丰富多彩的心灵。
  曹力生在孕育着神奇色彩的云贵高原,作为中国恢复高考后贵阳地区首位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高材生,同样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他当过工人、演员、乐队小提琴手,不同的生活体验为他的绘画创作和艺术修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毕业留校以后,西班牙的留学生活,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出访考察,让他的艺术创作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他对一切好的东西采取的是拿来主义,将大师们的精髓融入贯穿到自己的思想当中,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作品。你很难说曹力的画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是传统的还是前卫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曹力的画是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歌,是他的灵魂唱出来的现代神话,他的画在当代画坛自成一格。
  曹力属马,也喜爱画马,可以讲“马”是他长期绘画的主体,他对于马的把握是源于他从小生长的家乡和两次内蒙古体验生活时的深刻理解,他笔下的马并不是真实的马,就像毕加索的牛一样。马是作为他生活阶段的不同状态出现的,是他生活的景象,是人格的写照,更是生命的象征与见证。用他自己的话说:“马是我永远画不够,画不厌的主题,马总在我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有时是主角,占据着构图的主要位置;有时是配角,心安理得地站在次要位置;有时情绪高昂,有时平静如水;有时若有所思,有时又顽皮活泼;有时让它强烈地打入围观者的视线中,有时又安排它悄悄隐在背景里;有时是匹普通的马,亲切平和,有时又会是一匹怪马,面目可憎;有时处理的很立体很结实,有时又虚无飘渺,像个幽灵。表现方式无穷,意味无穷。我以马的形象为媒介,传达着多样的感情信息,由于我受较多的中国传统习俗的影响,崇尚含蓄,自我表现时自己躲在画的后面,让马的形象替我说话,成为我的替身。”2002年,时值马年,曹力举办了他的“曹氏马家族”个人作品展,也出版了那一年的生肖挂历,“马”俨然已成为曹力与世界对话的一张名片。
  在我拜访他和他爱人张不溪(当代青年女画家)的时间里,不善言语的曹老师坐在古旧的地桌前在速写本上恣意地画着,我惊奇地发现他的画在我这边看是正的,也就是说他是倒着画的,问他,他笑语:有些事情倒过来看会好一点,我反着画画会得到另一种理解和启发,同时还能放松自己,淡泊名利,有一颗平常心。我不知道他这样做对艺术的理解和绘画的风格有怎样的帮助,我只知道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综合素养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把那么多的景物有机地叠加在一起,创造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艺术画来。速写已成为他创作中最活跃的艺术形式,也是他将思想情感转化于笔墨的急先锋,在我们交谈的时间里,他已信手画了七八幅速写,每一幅速写的内容不尽相同,我惊叹他怎么有那么多想像,把人和物大胆地甚至是毫无道理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个美丽而精妙的故事来。看他作画,我想起了伟人的一句诗词:胜似闲庭信步,天堑变通途。
  2006年8月,值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中国油画家”大型画册丛书,曹力出版了他的专著《中国油画家——曹力》,我有幸得到曹力老师的馈赠,这本著作收集了曹力老师二十几年来大量的作品,使喜欢绘画的莘莘学子们可以饱尝这一艺术大餐,用他自己的话说:“谨以此献给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朋友们”。
   (作者为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装饰艺术设计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