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金庸 > 三剑楼随笔 > |
马援与二徵王 |
|
二徵王是汉光武帝所执行的大国主义的牺牲者,是被中国的侵略军所杀死的越南民族女英雄。 二徵王是两姐妹,姐姐名叫徵侧,妹妹叫做徵贰,是当时交趾麊冷(音“糜零”,今河内附近)县人,她们的父亲是地方上的领袖。徵侧的丈夫叫做诗索,徵贰有没有嫁人就不知道了。交趾是西汉所建立的一郡,包括越南北部及广西南部的一部分土地。为什么叫做交趾呢?古书上有好几种解释:有的说,那地方的人睡觉时头部向外而足在内互相交叉;有的说,他们的大足趾叉得很开,双足并立时两个足趾相交;另有一说是趾即阯字,汉武帝北置朔方,南置交阯,是“交”为子孙福“阯”的意思。据我猜想,这大概是当地人民称呼这地方的名字,“交趾”恐怕是译音。古书上的解释或许都是牵强附会。 这地方被汉朝徵服后,皇帝派了交趾太守治理。《后汉书·南蛮列传》中说:“中国贪其珍赂,渐相侵侮,故率数岁一反(注:见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卷八十六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这几句话说得很明白,这些地方物产丰富,中国人贪财而欺侮剥削他们,当地人民忍无可忍时,相隔数年总要爆发一次起义。《资治通鉴》上提到二徵王的起义只说:“……徵侧甚雄勇,交趾太守苏定以法绳之,徵侧忿怨(注:见《资治通鉴》卷四十三,原话为“交趾麊泠县雒将女子徵侧,甚雄勇……”)。”这是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公元三十九年)的事。所谓“以法绳之”,那必定是用汉族人的法律来欺侮他们了。到第二年春天二月,徵侧和她妹妹徵贰起义,南方各族少数民族都起来响应,九真(今越南河内以南的清华一带)、日南(今越南顺化一带)、合浦(广东西南部接近越南一带)等地的六十五城都她85们克复,徵侧自立为王,以麊冷为国都。汉朝派去的大官们有的纷纷逃避,有的坚守几座城池不敢出来。 两个年轻女子领导的起义达成了这样的规模与声势,在一千九百多年以前固然是空前的事,直到今天,世界史上也还没出现过类似的例子。只可惜历史流传下来的记录太少,不能令我们多知道一些这两姐妹的状貌、个性和言行。 二徵王起义两年,汉朝拿她们没有办法。直到建武十七年年底,汉光武帝才决定大举进攻。他知道少量的军队徵服不了起义军,于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从湖南直到越南北部,造车、造船、建设桥梁、开辟道路、储备粮草,任命当时最能干的军人马援为伏波将军,副将是扶乐侯刘隆,大军南下。马援在建武十八年四月间从海道在越南登陆,从今日的河内一带到顺化,与徵侧大战。这时汉朝兵力强盛,二徵王打败了,逃到山地之中,第二年正月被马援军所害(《水经注》说:“徵侧走入金溪究,三岁乃得之。”时间有误)。 马援去打交趾时,知道事情凶险,曾与家人生诀,结果幸而得胜回来。有一个叫虚冀的人迎接他,慰劳他说这次辛苦了,马援很得意地道:“男儿应当死在战场上,用马皮裹尸回来埋葬,那能睡在床上由儿女送终!”“马革裹尸”的成语就是这样出来的。 马援这人很有才能,军事见解与皇帝特别投机,讲故事的本领尤其好,据说他讲起故事来,从王子直到普通老百姓,个个爱听。又有幽默心,常与皇帝说笑话,皇帝非常喜欢他。他不但打仗总是胜利,而且在经济上作了一些建议(如恢复五铢钱),皇帝采纳之后,对社会经济颇有好处。他眼光敏锐,判断准确,本来应当能善其身,那知终于死在一场侵略战争之中,而且死后被皇帝削除封爵,妻子儿子不敢正式替他安葬,朋友们不敢去吊孝。到底为什么原因呢?说来与他打越南有关。 在杀害了二徵王之后的七年,马援又去打湘西沅凌一带的苗族,因为水流湍急(那就是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爱上翠翠的大哥翻船而死的青龙滩一带),船不得上,天气又很热,军队中流行疫病,马援就病死了。皇帝派驸马梁松来调查。梁松与马援有仇,大说他坏话,以致皇帝大怒。原来马援在越南时,在万里以外写信给他的侄儿们,大大反对他们模仿一个出名的豪侠杜季良(“画虎不成反类狗”的成语出于他这信中),而梁松是杜季良的好友。皇帝知道这事后,曾将梁松痛骂一顿。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马援在越南时,常吃薏苡,以辟瘴气。凯旋时他带了一车薏苡回来。他死后,有人向皇帝诬告,说他带回的是一车明珠犀角,所以皇帝的脾气就更加不可抑制了。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