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如果上帝只让我选择一种业余爱好,我只能挑选读书;如果上帝允许我选择最心爱的职业,我的回答是:写作。
  是读书激发了我拿起笔来写;又因为要爬格子,就得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其实,写作与读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这个常识,圣人先哲早已讲得很明白了。我之所以重复一遍,是因为现在学者类的作家太少,而喜欢读书却没有成为作家的人又太多。
  读书无疑是一种享受,但又是一种知识的积累。现在涌现出来的文坛新星很多,但读他们的作品,总感到少了一点什么,这恐怕与他们的知识面不宽有关。
  而一个人知识面的宽与窄,往往与他读书杂不杂有关系。当然,我并不提倡一本正经地读书,我一向认为读书是一种闲暇的娱乐活动。当然首先要读你所爱读的书,或称“好看的书”。然后,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有所偏爱,有所专攻。
  武侠小说,虽然在文坛的名声一向不怎么样,但它毕竟属于“好看的书”。
  中国不少的名人和很负盛名的大作家,都喜欢读点武侠小说,不过他们声称是以消遣为主。这样读武侠小说,既得快乐,又不失其名家的大雅。读起来欲罢不能;看完后只说一声“很无聊”也就罢了。
  我当然不是名人,但我开始对武侠小说也抱此类成见。记得我小学时就迷恋《三侠五义》、《小五义》,那些书还是“禁书”,我是在老城隍庙的书摊上用高价买来的,不过十万字的破旧小册子,要买壹元钱(当时十万字的小册子才卖三角钱),我用省了半个月的零用钱去买来偷偷地读。那时,我舅舅常带我去看《荒江女侠》、《宏碧缘》之类的京剧,我自己则跑到茶馆里与老人为伍,坐在遗老遗少当中,捧着一杯清茶听评话艺人说《小五义》。后来,我梦想当一个作家,也就开始读欧美文学与唐宋诗词,以及茅盾、巴金、老舍的小说,读刘白羽、秦牧、杨朔的散文。至于武侠小说,我谈起它,也和着世俗的舆论:“这是消遣消遣的,不是文学的文学。”
  后来,我当上了报社的编辑,也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自己写小说,也写评论,写的是历史小说,评论的是现代小说,偶尔读过几本武侠小说,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梁羽生的《萍踪侠影》、白羽的《十二金钱镖》,也羞与他人谈论。
  1987 年早春,我患了甲型肝炎,出院回家不能上班,又不能在书桌上伏案爬格子。整天躺在床上,心中寂寞无比,便托人把金庸的小说全部买来,一本接一本地读。不料一读就放不下,放下后则思绪万千。先读《飞狐外传》,再读《天龙八部》,又读《笑傲江湖》,我突然发觉自己过去对武侠小说的看法实在太片面,太陈腐,太无知。关于金庸小说的艺术性,著名学者冯其庸、章培恒先生都发表过评论,本书中也有所谈论,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总的来说,读完金庸小说,我才明白武侠小说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读古龙小说,稍晚于金庸小说。我读完金庸小说,就以为武侠小说非金庸的不读。恕我直言,梁羽生与其他港台武侠小说家的成就,与金庸相差甚远。我读第一本古龙小说是《名剑风流》,读得激动无比,寝食皆忘,乘兴再读《陆小凤》、《侠盗楚留香》,这三部书读完,我的心再次被震动,我不得不承认古龙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武侠小说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自有它的一席之地。
  于是,我开始与周围的书友谈金庸,谈古龙,为武侠小说的文学地位正名。
  交谈之中,才知武侠小说知音甚多。著名学者章培恒先生是“金庸小说迷”;著名作家徐兴业先生谈起金庸,滔滔不绝;文友中如周清霖、王国伟、李玉成、胡展奋、霍国扬、张七生..以及我单位的诸多同事,都是武侠小说的爱好者。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有人便提议我为武侠小说写点评论,我一鼓作气写了一些有关金庸、古龙的小说评论,文章刊出后,竟颇有反响,不少青年朋友纷纷来信为我补充材料,为拙文叫好。
  清霖兄是我挚友,他在学林出版社当编辑,他对武侠小说很有研究的兴趣,他真诚地鼓励我,约我写一本武侠小说的专论集,并为我提供了大量资料。这样我就欣然应命,决定用读书札记的形式,写一本谈古龙小说艺术的小册子,前后九个月,我把古龙的几十部小说重读了一遍,一边读一边做笔记,断断续续写,断断续续改,从春天到冬天,终于完成了这本小册子。在修改过程中,清霖兄也倾注了大量心血。
  有关古龙的资料,大陆见之甚少,他的小说一共有六十八部,我才读了大半(但已包括了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关他的生平介绍,也知之甚少,并限于我的水平,因此,这本小册子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但这是大陆第一本关于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家的专论,我想,或许对活跃读书界的气氛,对推动国内对武侠小说的研究,可以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效果。
  《古龙小说艺术谈》脱稿之际,我正初度不惑之年,这本小册子,也是我在近六年中出版的第十五部小书。古人说四十岁是一个人的不惑之年。但我总认为,人生本来是一本充满困惑的大书。面对文学界,面对人生,有惑才有追求,有惑才能不断探索,愿以此书与关心我的朋友与读者共勉之。
  著名学者、中国古典文学专家章培恒先生,是我最尊敬的老师,他不仅学问渊博,而且论诗论文破除陈见陋习。在十年动乱中,我曾求学于他的门下,在他的指导下,学习文史,又得到他正直不阿的品格的熏陶,使我终生受益不尽。这次蒙他百忙中审阅拙稿并为之作序,他的序不仅对我本人是一种鼓励,也是对中国武侠小说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启示。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挚友张夏生、赵孝思、张欣平、杜芝苓、徐清萍以及向为本书设计封面的王俭和为古龙书名作篆刻的朱瑞浩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
  抛砖引玉,谨以拙著求教于广大武侠小说爱好者与评论界的同志。
  曹正文
  1989 年 4 月8 日初稿毕
  6 月20 日二稿毕
  12 月8 日三稿改定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