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

 




  楔子

  日前,接还珠楼主三女李观贤来信,谈及北京学术界几位前辈,拟成立“还珠楼主研究会”,并计划在年内召开国际研讨会。现研究会的筹备会已经组成,邀请作者参加研究会的工作……
  接信,怦然心动:故人有后,故人有知音,多年夙愿,即将实现,忽然又忆及一段往事:
  前年秋,作者曾赴安徽,作潜山天柱山游。潜山乃新闻界前辈、名作家张恨水故乡,于县领导人欢迎席上,“张恨水研究会”负责人与作者畅谈张氏生平及著作,曾曰:“张先生一生著作千余万字,可谓中国第一多产作家。”作者当时即答曰:“非也!”此人愕然,作者乃徐徐讲出一个名字:“中国第一多产作家,也可能是世界第一多产作家,乃还珠楼主。世界最长的小说,即其杰作《蜀山剑侠传》,有五百万字。”此人一听,点头不语。
  当代文人,作者最崇拜者有三:第一,鲁迅;第二,还珠楼主;第三,张恨水。还珠楼主乃作者忘年之交,一见面即相见恨晚,赤诚相待。之后,几无话不谈。一九六一年,他病逝北京。噩耗传来,经旬不悦,食不甘味,寝不安常。尝思:如此大好人,大作家,岂可令其人失传,其作失传。他日我若有机会,定将其扬名于身后。然而弹指一挥,二十余年过去,却一字未写。近几年来,武侠小说复畅行于世,其中虽不乏佳作,较之《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云海争奇记》等等则远逊一筹。于是旧念复时萦脑际。
  称快之余,即飞北京。观贤姐弟不仅有问必答,且将家中珍贵的图片资料,还珠楼主手迹,倾囊任拣,并将唯一的一部《蜀山剑侠传》交付作者,委托全权处理。观贤笑谓:“不是鉴于您与老爷子的特殊交情,这些东西我是决不会拿出来的。”
  至此,作者如获至宝,不待天明,漏夜赶写此文。

  初识还珠楼主

  这是五十年前的一幕。
  上海静安寺路跑马厅围栏外面人山人海,争看场内跑马情景。间歇,一位小学生回头一瞥,只见一黄包车夫,正坐在车上看书,觉得奇怪,仔细一看:封面白底红字——《蜀山剑侠传》赫然人目。
  回家,便到一个借书摊上,租了一本《蜀山剑侠传》读了起来,一读,欲罢不能。手中一有铜板便去租书。短短一两年间,竟把当时能借到的所有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全部看完。成了标准的“蜀迷”、还珠楼主的崇拜者。——这个小学生,就是区区在下。
  一九四六年,记者自渝东返,途经南京。曾往拜谒前辈老先生刘成禹(兴中会会员,时任南京政府监察委员),见此老书桌上,便摆着《蜀山剑侠传》。
  一九四八年,记者就学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曾至某同学家作客,其父乃南京政治立法委员、著名学者许宝驹(与其弟宝杯、宝瞭,合称“杭州许氏三杰”)。亲耳听此老对女儿、女婿说:“街上看到还珠楼主的书,不论什么,都给我买回来。”其女告:“老爸爸一拿到还珠楼主的书不看完不睡觉。”
  正是这种不断接触,记者深慕还珠楼主其人,以难以一见为憾。
  这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一九五二年的一天,记者偶过天赡舞台,见海报刚刚贴出:尚长春、尚长麟演出新京剧。顺目扫到编导署名,不禁大吃一惊——还珠楼主!此人竟也编戏,机会岂可错过,便匆匆入内,问剧场人员:“还珠楼主今在何处?”此人顺手一指,“他就是!”
  抬头一看:一条汉子,大头大脑,国字脸上浓眉、大眼。蒜鼻、阔口,身穿一套旧中山装,张开两条臂膀,两只大手撑住栏杆,正站在楼梯上,目注售票窗口:显然,正全神贯注于售票情况。
  三脚并作二步,跨上楼梯,一边伸出手去,一边自我介绍:“你好,我是你的忠实读者。”
  他先是一愣,问明我是《解放日报》的工作人员,马上热情招呼,领到天蟾舞台三楼他的工作室里。
  其实我和他是素昧平生,大概由于仰慕已久,此时记者却似老相识一般,一坐定便问:“你怎么不写小说,写起剧本来了?”
  尽管他比作者大二十四岁——他王寅,我丙寅,同肖老虎,对于这个令人不大愉快的问题,却毫不在意,反而有点尴尬:“解放了,怎么还好写这种东西?”
  “谁说不能写了,想看你的书的人那么多,你又有那么多的书没写完。”
  听到这个“幼稚”的回答,他茫然了。沉默了一会儿,说道:“这些都是害人的东西。旧社会为了吃饭,没有办法才写,新社会怎么还能再写啊!”
  “谁说害人了,我从小爱看武侠小说,看了快二十年了。从书里我懂得的是除暴安良,锄强扶弱,济困抚危;再从此想到旧社会大不平,应该革命,应该拥护共产党,以铲除人间不平等……”
  记者这套议论,显然很对他的劲———来,他可能从来也没有想到:一个党报工作人员,竟会这么公然赞扬武侠小说来着。二来,大概他虽然一再批评自己过去写武侠小说,害了人民,害了国家,思想深处总对自己十来年心血结晶,未能忘情吧。所以,听完记者这番话,便也同记者一样,仿佛旧友重逢,刚才还存在的那点拘谨,一扫而空。
  “你家里还有没有《云海争奇记》?”
  这一问更加突兀,他却回答明显有点阴沉:“都烧了!一屋子的书,一本也没剩!”
  “啊!太可惜了,烧它做啥?”
  接着,记者又大发议论,“评点”起他的作品来了:“《蜀山》当然精采,描绘细腻,想象丰富,开创了武侠小说与神话结合的新纪元;《青城》与《蜀山》异曲同工;《云海》我最喜欢,人物个个生龙活虎,个性鲜明;《蛮荒侠隐》,写‘蛮荒’风土人情,融入柔肠侠骨,情景并茂,只是有些地方过分细致变成繁琐,变成了游记……”
  欢喜在“高明”面前高谈阔论、旁若无人,这是记者生平一大缺点,岂知此公不以为耻,反而时时点头。初次见面,一谈便是三小时,直至下面喊吃晚饭,记者才起身告辞。

  相交莫逆

  这一面,双方印象都极其深刻。二尚走后,谭元寿、李丽芳进天蟾,不久小王桂卿、小二王桂卿、小三王桂卿兄弟同来,院方都续聘还珠楼主为编导,前后大约一年时间,记者几乎有空即往;他也有事即招,一谈总是几个小时。其间,记者还为他引见《解放日报》同事、博览群书的牟春霖同志,同样也是一见如故。在这段时间里,他先后编写了《雪斗》、《白蛇传》。《岳飞传》等剧本。要编写一个本子,总要拉记者去闲扯一番。从这些剧本的创作过程以及东拉西扯里,记者发现他学识的渊博、才思的敏捷、文笔的流畅,特别是那惊人的记忆力,简直很难想象。例如为了写《岳飞传》,他要记者到《解放日报》资料室借好几本书,主要是《宋史》、《金史》的有关部分以及其他论著。今天刚刚把书送到他的手上,第二天再去,他已经能成段背诵《高宗本纪》。《岳飞传》、《秦桧传》等章节的主要段落。
  同这位大作家相聚,自觉得益非浅,借乎时间太短,一年之后,他与谭元寿、李丽芳等人,一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京剧团,离沪北上。虽然相隔千里,却时有鸿雁传书,尤其是在一九五七年“反右”期间,他几乎每星期必来一信,叮咛复叮咛:“讲话要小心,千万要听党的话……”这自然是知道记者嘴上向来缺少“岗哨”的缘故。
  谁知不到一·年,一九五八年夏天,记者正为大炼钢铁而筋疲力尽,突然他女儿观贤来信:家父不久前中风偏瘫,非常想念您
  这个消息使记者大吃一惊:此老性情旷达,体魄健壮,何以罹此恶疾?这个念头始终萦绕脑际。
  一九五九年冬,先母病危北京,记者赶往侍奉。第二天,即往西单皮库胡同二十九号探望。此时他仍卧床不起,但由于老嫂子和子女们护理精心,精神健旺,脑子也非常清楚,一见记者,便紧紧拉住不放,要我坐到他床边。初时四目相对,竟至莹莹欲泪。在谈到中风原因时,他说:“有一个人为了追求我女儿,开始好话说尽;我们不答应,他便在杂志上骂我,说我写《剧盂》是继续放毒,要置我于死地。”说罢,以手击床,咬牙切齿。
  老嫂子在旁却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他写的,又说不准,你生那么大气,干吗?”
  他说:“肯定是他,否则不会那么巧!”
  记者一听,气往上冲,半晌无言,最后他背了两句杜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随后便把话岔开。坐了一个多小时,才握手道别。他一再叮嘱:“你要再来啊!”
  遗憾!短短几天,上海催归,临行匆匆,未能再往探望,此别竟成永诀。今天与观贤谈此往事,她还说:你走了以后,老爷子还唠叨好几天:“许寅来了没有,许寅来了没有?”

  笔名的由来

  还珠楼主本姓李,大名善基,那未他为什么要取“还珠楼主”这个笔名呢?要说清楚这件事,先要从他的出身谈起。
  李善基是四川长寿县人,父亲元甫两榜进士,光绪年问曾任苏州知府,因不善阿谈逢迎,又不肯盘剥搜刮,在官场中如坐针毡,不久便弃职还乡,以开塾授徒糊口,他有三子一女,以善基。
  一九一四年,元甫公逝世,家计困难,夫人周氏携子女跋涉千里来到苏州。元甫公在苏州做过知府,门生故旧自是不少,周氏投亲靠友,寄居养育巷某家,辛苦度日。
  在养育巷里,左邻右舍的少男少女都乐于和小善基玩耍,一是他从小学过气功、武功能“锄强扶弱”,二是他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还善于“摆龙门阵”,那生动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讲都讲不完。
  就在这些小伙伴中,有一名叫文珠的姑娘,比善基大三岁,面目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柔,聪敏过人,还弹得一手好琵琶,称得上“美而且慧”。一有机会,善基就请文珠姐姐清弹一曲,听着听着,常常入迷,尤其是那《潇湘夜雨》,文珠弹来,似怨似慕,如位如诉,竟能使小善基感动得潸然泪下。
  两人朝夕相处,一张情网,自然结成。
  说也奇怪,周夫人对小两口的交往,从不干涉,她只提醒儿子一件:“莫要因此耽误学业。”那时善基正在著名的苏州中学读书,知道母亲的心意,更加发愤攻读,个个学期都名列前茅。好成绩,既安慰了寡母的心,也保护了自己的爱情。
  佳偶是天成,月老却不牵线,善基与文珠,从青梅竹马到长大成人,一直两情缝绪,由于李家式微,无法“终成眷属”。
  就在二十二岁那年,为了挑起家庭重担,善基北赴天津谋取生计,临别依依,信誓旦旦。别后遥致相思,鱼雁不绝。如此一两年后,尽管善基时时引领而望,却总是“飞云过尽,归雁无信”,心中如焚,又无力南下,一探究竟。最后传来噩耗:“文珠不幸身落平康!”这个晴天霹雳,震得他晕头转向,几至痛不欲生,还好,不久又传来消息:文珠幸遇良人,被一位姓朱的律师重金赎出,明媒正娶,作了正室。善基于痛心之余,总算略松一口气。然而旧情难忘,直到二十六岁未与任何女性交友,这在提倡早婚的旧社会,相当罕见。
  一九三一年,善基和孙二小姐经询已订白头之约,孙二小姐听未婚夫叙述过这段往事,而且了解:善基这份纯洁而深厚的感情,始终埋在心底。当年夏天善基接受天津《天风报》之约,开始撰写他的处女作《蜀山剑侠传》。起初,正为笔名踌躇不定。此时的李善基已自行改名为李寿民——取长寿县中一小民之义也。偶然为报刊写点小文章,往往用“木鸡”(自我讽刺有点呆头呆脑)、“寿七”(因李家三房九兄弟,自己排行第七)这两个名字。今发表《蜀山剑侠传》,这两个笔名均感不妥,奈何?一日正握笔沉吟,未婚妻孙二小姐轻轻走到身后,无限深情地说:“寿民,我知道你心中有一座‘楼’,里面藏着一颗珠子,就用‘还珠楼主’做笔名吧!”寿民听而大震,半晌说不出话来,好久才紧紧攥住未婚妻的手:“经洵,我绝不会辜负你的情意。”
  此后,还珠楼主这个笔名伴随着他久长的写作生涯。
  四十年代,还珠楼主到上海。此时他己饮誉全国,探得朱家住南京西路同益里十六号,曾登门求见。朱律师彬彬君子,豁达大度,请其与妻子见面,热情款待。尔后,李夫人及三女观贤、四子观鼎相继来沪,善基又携之相见,并命观贤,观鼎拜文珠为义母,两姓遂成通家之好。

  《蜀山剑侠传》发表前后

  说到还珠楼主写《蜀山剑侠传》,人们就会想到他曲折的婚姻,这不平常的婚姻,三十年代初曾轰动天津。
  李寿民(此时善基已改为寿民)初到天津,便给一位营造商姓侯名少白的看中,侯与当时天津警备总司令傅作义交厚,便把李推荐给傅,任中文秘书。另有一英文秘书,姓段名茂澜,是英国留学生,系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的侄子。李和段一见如故,义结金兰。傅作义将军相当重才,对李青年有为颇为赏识,然而对秘书所作草稿有时不合己意,也难免形之于色。偏偏这个青年人又书生气十足,自负得厉害,外加生就一副做骨,向来不肯阿谀逢迎,遇到呵责,不仅不肯唯唯诺诺,反而常常据理顶撞,不到一年,双方都感到别扭。一次冲突以后,李拂袖而去不算,还写了一首打油诗骂了顶头上司一顿。
  跨出警备司令部,李寿民又经友人介绍,做过《天风报》的编辑、记者,但都不长久。后来,又进天津邮政局,当了小职员。为了奉养母亲,培育弟妹,只好设法兼职家庭教师,贴补家用。经人介绍,为天津豪富孙仲山的二小姐经询、大少爷经涛教授书法和古文。
  李从小精通古文;童年即能书擘案大字,提笔、运笔、用笔、落笔,皆有成竹在胸。教这两门学问,自然一上来便使学生折服。孙经洵慧眼独具,对这位老师乍相逢便生好感。李生活拮据,每逢到孙家授课之日,便不用午餐,等用点心,点心一到,食必馨盆。起初二小姐也不在意。几次观察之后,知道这位老师事亲至孝,竟至枵腹授课,由怜生爱,在生活上愈加关怀备至。李寿民因文珠事,虽当而立之年,尚心如死灰,不作家室之想。初见二小姐,容貌平平,不及文珠远甚,更未加注意。相处日久,对方的柔情,通过各种渠道频频传来,尤其是她那大家闺秀的气质、温柔文雅的风度、忠厚善良的品德、刚毅倔强的性格,更使这位才子觉得难能可贵:既有不似文珠处,也有胜似文珠处。
  一觉察到对方的柔情蜜意,一意识到对方的可贵品质,李寿民近乎死灰的爱心便熊熊复燃。当孙经洵二十二岁生日之际,当老师的亲笔画就一幅墨兰相赠,并附一信以表爱慕之意。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很快就传人孙仲山的耳朵,孙仲山也是四川长寿县人,原是“引车卖浆”之辈,后离家出川,辗转来到天津,靠洋人发了财,创办大中银行,成了响当当的巨商大贾。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愈是暴发户,愈重门第观念,愈是出身寒微,愈看不起穷书生:“你李寿民无财无势,和我孙家门不当户不对,岂非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大老板先劝说闺女,孙经洵的回答斩钉截铁:“我要么不嫁人,要嫁就嫁李寿民!”
  大老板回绝李寿民,得到的回答却是针锋相对:“只要二小姐亲口说一声‘断绝关系’,我便远走高飞,决不再登门。”
  第二天,风雪交加,李寿民忐忑不安,但仍是硬着头皮去上课,果然,李家佣人说:“老爷关照,李先生不必再上课了。”再问:“二小姐呢?”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知道!”
  “侯门深如海,萧郎成路人”了吗?孙经洵不是文珠,对于封建礼教,她不肯逆来顺受,可是那个社会,女孩儿家遭家长禁闭,插翅难飞。情人不能见面,今后如何应付,必须暗通消息。三妹经仪想出了个好主意:自后孙老板自备汽车后面的牌照成了情人的邮筒,把信用橡皮膏紧贴在牌照背后,一个取一个放,传递情书,非止一日。
  不过这段好景并不长,不久被司机揭发,孙老板大发雷霆,一记耳光把女儿打翻在地。
  孙经洵受此打击,哭了一夜,最后想到,这个老封建决不会改变主意,自己再不下决心,可能还会发生更严重的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否则自己一辈子的幸福便将葬送。凌晨,她除下首饰,脱掉盛装,只带几件随身衣服,拿了一块钱车费,毅然离开家门,踏上了自己选择的道路——先投奔天津妇女会,请求支持自己的婚姻自主权。妇女会倒也能主持正义,把她收留了下来。
  李寿民得到这个消息,立即赶到妇女会相见,想到富豪千金,甘冒天下之大不匙,离家出走,这份深情,自己即便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不由执手唏嘘……
  孙家二小姐出走,很快成为天津头号社会新闻。孙老板这一气非同小可,接连几天暴跳如雷,左思右想,总认为自己手里有的是钱,有钱能使“官”推磨。很快,一笔重金送进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洋人得钱卖法,立刻把李寿民投入监狱,消息传出,舆论大哗。李的好友段茂澜得知,便从中斡旋,他是段祺瑞侄子,傅作义的英文秘书,又是英国留学生,英人也不敢得罪,何况又拿不出任何抓人的理由,只得将李寿民释放。
  孙老板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向天津地方法院控诉李寿民“拐带良家妇女”,再次把李投入监狱。既然告到法院,必需开庭审判。一九三○年十一月的一天,天津地方法院审理此案,孙老板考虑到自己身份,命长子经涛代理出庭。法官坐定,原告、被告到得庭上,先是原告控诉,被告还未答辩,忽然旁听席上传来一声高喊:“请等一等!”
  是谁?全场骚动,往发言人看去,认识的人,一齐惊叫:“孙家二小姐!”
  在众目睽睽之下,孙经洵理直气壮,毫不畏缩,用一口四川话质问:“我今年已二十四岁,婚姻完全可以自主。我与李寿民情投意合,自愿结合,家长无故反对,我自己决定出走,怎么能说‘拐带’?”
  这番话,今天听来不算稀奇,在那个时候,特别是在吓人势势的法庭上,又出自一个富家小姐之口,不少人听了,不由得鼓起掌来。孙经涛本来就不同情父亲,听姐姐这么一说,自觉无理,低头不语。法官看看听听,已知就里,倒也按律而断:李寿民无罪,孙经洵婚姻有自主权,旁人不得干涉!
  官司大获全胜,这对有情人却并不立即成婚,原因是李寿民对孙经洵为自己冒险犯难的那份深情厚谊,难以为报,决定多攒些钱大办婚事,借此也向孙大老板示威。钱向哪里攒呢?恰巧此时,《天风报》本来连载的一篇小说,作者中途辍笔,总编辑深知李寿民才气,要他立即写作一部顶上,稿酬从丰。来得正好,从此就有《蜀山剑侠传》之作。不写则已,一写便似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两年下来,钱已积攒不少。一九三二年李寿民与孙经洵正式结婚。在此以前,他俩已共同生活,白天同桌用饭,晚上同榻安眠——然而分头靠背,不及于乱。结婚前,专请妇科医生验明处女,然后登报声明,再行结婚。结婚典礼由段茂澜主持,为新娘拉纱者是袁世凯的孙女桂姐,后来成为孙的义女。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则送来了全套家具。婚礼热热闹闹,结婚堂堂正正,孙老板虽然生气,倒也奈何不得。
  李寿民对于段茂澜这位把兄,感激不尽,长子出世,特为之取名“怀海”,以示怀念。后来子女众多,不能老是“怀”个不停,就干脆用茂澜字“观海”的“观”字来排行——观承、观芳、观贤、观鼎、观淑、观洪、观政等。对于岳父怨毒恨深,先写《轮蹄》勾勒其老封建面貌,原稿写成,给诸小舅、小姨传阅,无不捧腹。后写《蜀山剑侠传》更况以最凶恶的妖怪绿袍老祖。笔伐可谓凌厉。其实两人婚后,随着《蜀山剑侠传》等问世,还珠楼主声誉日隆,孙仲山也早有悔意,经几次疏通,女儿虽然动心,女婿却不肯通融。一直到一九四六年夏,在结婚十五年后翁婿于上海见面,但以后仍很少往来。

  (录自《上海滩》1988年第10期)

 

本书由“云中孤雁”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