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以建
金庸小说的文学之谜
——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侧记转自明报副刊 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五日星期六金庸小说最初在香港报纸上开始连载时,只是街谈巷议、茶馀饭后的话题,后来报刊上逐渐出现了读者的读后感和专业评论家的文章,到今天更成为严肃的学术探讨领域,且步入了国际学术视野。金庸小说之魅力经久不衰,更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之谜。
将金庸小说称为「巨大文学之谜」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葛文浩教授。这位痴迷于传播与研究中国文学的美国学者认为,这个谜已构成一种挑战,所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已经不可能拒绝面对这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为此,葛文浩与中国著名学者刘再复,花了两年时间筹办「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年五月,研讨会在科罗拉多大学校园拉开帷幕。与会者包括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以及英国、瑞典、日本、加拿大的二十六位学者和作家,以及来自美国各大学的十五位教授和博士研究生。
开幕式的高潮,是在金庸出现之时。这位写出了二十世纪文学之谜的「大侠」
,谦称自己是来聆听「高人」指点的。孰不知,未听「指点」,却要先应付络绎不绝的签名题词。据主办者称,大会特地在会场陈列了各种版本的全套金庸小说,开幕式结束时,却发现部分已经不翼而飞,在一片混乱之中被人「借」去签名留念了。
文学评论家也来求签名来自上海的文学评论家吴亮,在内地时常被读者邀请签名。此次,他却不远万里,从上海背来一套金庸小说,代儿子向金庸请求题词。吴亮之子是金庸迷,父亲的文章不入其眼,金庸小说却终日摆放床头。吴亮见儿子崇拜金庸,灵机一动,恳请金庸题几句勉励其子努力学习,期望儿子将偶像的题词铭记心中,从此学业更上一层楼。获得题词签名后,吴亮又要求与金庸合影,为的是「让我的儿子看看我真的见到了金庸」。
欲求金庸指点的「高人」,其实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作家,个个都是「金庸迷」,不仅迷金庸小说,而且迷于阐释和解读金庸小说的「文学之谜」。
他们都意识到,以往将金庸小说列入一般武侠小说范畴是学术研究的「失误」
。北京作家李陀指出,把金庸的研究只放在「武侠小说」的文类框架内,既束缚研究者的手脚,又会不自觉地贬低金庸写作的意义,他认为应该从更大的批评和历史视野中去研究金庸小说。将汉语发展带进新境界.
他以西方的话语理论,将金庸的写作和汉语的形成发展历史联系起来,认为科技理性的霸权在二十世纪取得空前的支配地位,源于提倡写实主义的「欧化白话」,压抑和封杀「旧式白话」,以至于旧式白话的写作从中国大陆绝迹。他高度评价金庸的写作是汲取「旧式白话」的营养,加以创造性的改造,形成「普通话」和「国语」之外的一种另类白话文。这是对中国文化中伟大而古老的写作系统的承继和发扬,使现代汉语形成发展中的另一股潮流死而复生,传统得以改造,进入新的境界,让人们看到汉语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
如何解读金庸小说的文学之谜,实有考究,也是研讨会的倡导人和组织者刘再复教授最费学术心机的探索。他汇集了众多学者专家的意见,几经考量和斟酌,才确定下会议的宗旨,即不仅仅是更加深入地探讨金庸小说的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更主要是将金庸小说置放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中,去考察研究,从而引发出更深更广的思考。刘再复在开幕式发言中,率先摒弃了以往受制于意识形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框架,提出缺少充分评说金庸作品的二十世纪文学史是残缺不全的文学史;金庸的意义在于延续并光大了本土文学传统,为此确立了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