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老舍 > 杂文集第十六卷 >
《北京话语汇》序


  我生在北京,一直到二十多岁才糊口四方。因此,在我写小说和剧本的时候,总难免用些自幼儿用惯了的北京方言中的语汇。在用这些语汇的时候,并非全无困难:有的听起来颇为悦耳,可是有音无字,不知应当怎么写下来;思索好久,只好放弃,心中怪不舒服。有的呢,原有古字,可是在北京人口中已经变了音,按音寻字,往往劳而无功。还有的呢,有音有字,可是写下来连我自己也不大明白它的意思与来历,闷闷不乐;是呀,自己用的字可连自己也讲不出道理来,多么别扭啊!原来,北京话的语汇中,有些是从满、蒙、回等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借过来的,我没有时间作研究工作,所以只能人云亦云,找不到根源,也就找不到解释。

  一九六一年,金受申同志编了一本《北京话语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申同志也是北京人,并且是个博闻广见的北京人。他熟知北京的掌故,“三教九流”广为接触。这就使他对北京的语言也多知多懂,能够找出来龙去脉。这本小书给我解决了不少问题:从前找不到的字,现在可以找到了;来历不清楚的,现在也可以弄清楚了。有了这本小书,我的确更了解些北京话了!既使在推广普通话以后,我有意地控制自己,少用些北京话中独有的语汇,可是能够多了解些自己的乡土话,还不能不是一件痛快的事。况且,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十分复杂的。已然不大通用了的话会忽然复活。近来,小学生们又很喜欢用“柴”来表示“不强”与“劣等”了。五六十年前,这是个很普通的字,“九斤黄”等优种鸡叫作油鸡,大鸡蛋叫作油鸡蛋,而那种弱小的鸡与小蛋则被称为柴鸡、柴蛋。似乎有好些年没听见这个字了,也不知怎么近年却复兴起来,小学生们都以“棒”为褒,以“柴”示贬了。谁敢说,受申同志所记述的那些较老的语汇,有朝一日不也会返老还童呢!

  《北京话语汇》即将再版,受申同志细心修订,增加了三百多个语汇,并在释文中运用了一些社会资料,还采录了几位北京籍作家的著作中用过的北京话语汇。这样,他不但使我们看到一些语言与生活的关系,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的一部分语汇,加强欣赏能力。

  我不是语言学与音韵学专家,没有评论这部书的资格。我只能就它对我有哪些好处。写这么几句话。至于书中容或也有某些解释未能完全正确,那就请专家们提供意见,大家讨论吧。

  载一九六四年九月商务印书馆再版的《北京话语汇》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