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老舍 > 杂文集第十六卷 >
银幕上的《一百个放心》



  我看过南京部队某部战士业余小话剧队演出的《一百个放心》等三出小话剧。剧本好,演的好,看了还想再看!

  感谢电影工作者把这三出优秀小戏拍制成了影片,满足了多少多少观众想再看的愿望!我看到这部影片,如好友重逢,喜悦难以形容!我也想象得到,没有看过那三出好戏的,一定会非常高兴,能在银幕前和它们见面。

  在我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有点不放心:首先是,这三出小戏在舞台上原是人物少,布景道具都极简单,道具不足之处则用戏曲中虚拟的手法补充上去——《烧煤问题》里既无真炉灶,也不真炒萝卜;而以桌代灶,以手式表示烹炒。这样,此种小戏才能够轻装就道,深入连队,云崖海岛,到处能演,尽到为工农兵服务的重任。我很担心,是不是拍制影片的时候,强调电影的特点,力求真实,不单灶须真灶,而且油瓶醋罐一应俱全,并真炒一大锅萝卜?若果如此,就必破坏了一些原来的朴素而可爱的表演风格,并且会使这种演出所含有的“乌兰牧骑”精神受到损失。这个损失可不小!

  这点担心是多余的。电影工作同志们早已看到这个问题,并热爱原著,使之不受丝毫损失。这种看到新事物即热爱新事物的精神,值得钦佩!是呀,三出小戏的特点之一就是打破了一些话剧的老框框,尝试了一些新演技、新措施,以期把话剧能够送到任何地方去,天可为幕,地可作台,为广大人民服务。这种小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们是文化革命运动的产物。这一点万不可忽略,忽略了它,便会把打破了的框框又修补起来,也就使创造与革新落了空,白费了心血!

  拍制这部影片的同志们没有忽略了上述的那一点。可是,他们若是只知忠实于原著,戏怎演,他们怎拍,岂不又成了死板板的舞台纪录片么?不是这样!他们真费了心思,想出了好主意。他们把三出内容各异的小戏用一条线儿穿了起来。这条线便是演剧小组同志们在戏前戏后如何活动。这个主意想的妙!只是一些简洁的渲染,影片可就活了,通体玲珑,生动舒展。这就是说,演剧小组如何登山涉水,送戏上门;如何吃苦耐劳,全心服务,也都描画出来了。观众既能看到那三出可爱的小戏,又能看到可爱的战士演员们在舞台外面的辛苦劳动。这真是一举两得:戏感动人,演员的忘我劳动也感动人。这才真是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的特长,该不更动的决不更动,该增加的适当增加。这部片子也就应当称为文化革命的产儿。

  在看到这部电影之前,我还另有点不放心:拍制影片时,也许不用原班演员,都换上电影演员吧?我没有一点看不起专业电影演员的意思。我是切盼在银幕上看到会演戏的战士们。这个事实的本身就值得称颂宣传。他们文武双全,既是全身硬功夫的战士,又会写戏演戏。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培养出这样的新型战士。我们都以有这样的战士而自豪!他们吃大苦耐大劳,连爬山渡海还都抓紧时间学习毛主席著作,或编台词儿。大家,特别是文艺工作者,都该向他们学习。谁不盼望能在银幕上看到这些好战士好演员呢?真的,谁一看到他们,谁就会立刻精神焕发,欢欣鼓舞!

  这点不放心又是多余的。银幕上出现的正是原班演员,并没有换人,看起来倍加亲切!而且连合唱队也由战士们组成!于此,我仿佛听到了电影导演在热情呼唤:来吧,听听我们文化革命中的战士歌声吧!

  从演技上看,我觉得战士们并不是在演戏,而是在过着严肃而活泼的部队生活,而且越看越爱这种生活。因此,谁看了电影,谁都会有一百个放心!不,不但放心,而且受到鼓舞,受到教育。用原班演员来拍制此片实在是个高明的决定!战士与民兵看见这部电影会感到极其亲切,广大人民看见也会格外高兴,就是文艺工作者,特别是话剧与电影演员,也必会由观摩而获得不少启发。战士们的不事雕琢的演技,很容易看出,是来自部队生活。生活充实,自信心高,乃能不劳修饰而自中规矩。专业演员要演好工农兵,除了深入生活,与工农兵打成一片,恐无更好的途径。这部电影在演技上的成功,有力地说明了此理。我们知识分子,因为有点文化,事事总爱引经据典。于是,框框甚多,不敢革新。事实上,引经据典不过是吃现成饭,不肯独出心裁,从事革命。这部电影的拍法不是由图书馆找出来的,既不引经,也不据典,而是大胆地面向新事物,宣传新事物,真是难能可贵!

  是的,这部电影通体爽朗、干净,既不冗长,又不卖弄花招儿,看着非常舒服。就是戏外渲染之笔,也都力求朴素简明,与三出小戏的风格一致,是为突出三出小戏,而不是为场面热闹。这是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拍成的影片,我切盼能够多看到几部这样的影片!谨向参加拍制此片的战士们和电影工作者们致敬致贺!

  载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五日《电影艺术》(双月刊)第六期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