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故事新编》插图 > | 上一页 下一页 |
“把爱好变为一种习惯” | |
|
|
——走近画家陆燕生 初识陆燕生是在一九七七年,时值我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现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周恩来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展览》,他以一幅"夜以继日"的油画参展,并被博物馆收藏.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工于中国画的画家,油画水平也如此了得.不久我们有幸一起到承德博物馆协助工作,他创作了一幅"吐尔扈特归顺图"的大型历史画,作为对承德博物馆开馆的贺礼。这幅画展出后,好评如潮,而后又被承德博物馆收藏。从这幅画中,我看到了他的强烈创作欲望和创作能力.粉碎"四人帮"后,他有感而发,创作了漫画"耍帽子"。画面上"四人帮"一字排开,在舞台上迈着小丑笨拙的步子,一边横着行走,一边耍接着手中的帽子.舞动的帽子上依次标写着"总书记"、"国家主席"、"总理"、"委员长"。看到这里,你会忍俊不禁,因为作者把"四人帮"篡党夺权的丑陋嘴脸刻画的竟如此惟妙惟肖。这幅漫画一经发表便不胫而走,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专刊登载。后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也予以好评并收藏。这幅漫画给我的感觉是,他有睿智的头脑和哲理的思维。 陆燕生,笔名"雁声"。1944年,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慧,喜欢涂鸦,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极高的绘画天赋,从小学到初中曾五次有美术作品参加世界儿童画展,他所创作的四尺整宣工笔画"闹天空",人物之精灵,作品之大气使人很难想象,竟出自于十三岁的少年之手。1960年他创作的国画"花卉"、"归途"曾以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的名义赠予古巴,充当了一次"文化使者"。 一九六二年,他如愿以偿的考入美院附中,经过了四年严格的学习和训练,练就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确立了自己一生从事绘画艺术的道路。 一九七三年他被分配到北京鲁迅博物馆从事展览设计工作。这个岗位使他学有所用,更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绘画才能的机会。多年来,他完成了《鲁迅生平展览》,从总体设计、形式设计、装饰设计、广告、宣传品、门票等系列设计工作及鲁迅的书籍编辑工作。除次以外他还为鲁迅展览创作了历史画,并绘制了不少插图。他对于工作总是认真一丝不苟,甚至做到极至,有成绩为证:他在设计《鲁迅生平展览》时所绘制的陈列效果图获国家文物局博物馆陈列设计优秀奖;他为《鲁迅生平展览》创作的历史画"故事新编"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纪念鲁迅100周年展》;他绘制设计的"鲁迅故居"门券获国家旅游局和《旅游报》主办的全国首届园林名胜古迹游览门票设计艺术评比一等奖。 在工作取得成就的同时,他的绘画水平也与日俱进,并伴有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问世。1981年作品"泰山烟雨"获北京市美展优秀奖;1987年创作"大禹陵"参加赴日中国百景展;同年为香格里拉饭店创作工笔重彩"飞天图"并被收藏;1992年作品"山村夜色"等赴香港参加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香港分会举办的《中国书画慈善展览》。为此他先后被纳为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北京中国美术协会会员,同时业务职称被评为副研究员并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这期间,我们在鲁迅博物馆见过几次面,首先得知他已完成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进修,使自己更加充实了,更加成熟了,特别是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使今后的绘画在理性和感性结合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另外他的工作条件也改善了,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兼画室。他的画室不大但光线很好,屋里堆满了书和笔墨纸砚,墙上四处挂着自己的和他人的作品,有装裱成型的,有墨迹未干的,写字台下,堆满着废弃已撂了很厚的书画稿像一张名片,介绍着主人的勤奋。后来我每每到他那里都有所获;或有新作品问世,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或高朋满座,彼此交流,切磋技艺。记得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个艺术家,"要把爱好变成一种习惯"。在这间画室里甘于寂寞和淡泊,日复一日地辛勤耕耘着,自觉地把绘画当作一种习惯,持之以恒地向前走、向前走―并一步一步走向高峰。 为了充实自己,“师造化”于自然中,他走遍了祖国的天南地北,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他还沿着徐霞客所走过的路,心追手摹不仃地写生,体味着先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论。仅绍兴一地,他先后去了十几次,画稿近百幅,为日后创作“越中揽胜”储蓄能量。 2002年,他还利用到德国进行讲学的机会,游历了法国、意大利、芃蒂冈以及俄罗斯。所到之处,建筑是艺术、雕塑是艺术、城市是艺术、大自然是艺术、到处都是艺术。在法国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奥赛博物馆以及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佛罗伦撒大教堂、芃蒂冈大教堂等地,他亲眼目睹了文艺复兴时期三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最后的晚餐”、 拉菲尔整墙的人体素描、米开朗基罗的位于教堂宆顶的巨型浮雕和主雕“悲切”等;以及艺术大师毕加索、梵高、高更、莫奈、马奈……等的优秀代表作。每每在大师的作品面前,他的第一感受是震撼,然后就屏住呼吸,凝神贯注,贪婪地吮吸着西方艺术的精髓。 对于艺术的借鉴和传统的传承,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习西方, 学习古人, 学习传统决不能照搬。强调“不要学结果,要学过程”。“在学过程时,要咀嚼、要思维、要消化、要体味,乐趣在于过程的探讨之中”否则就会依葫芦画瓢,千人一面,最后落入“学我则死”的死胡同。 对于艺术创作,他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艺术的精髓在于创新”画家的作品不能只停留在习作阶段,因为“习作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 他还说: “绘画是视觉艺术,好的作品首先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搏发力和张力”。优秀的艺术家都是不择手段为自己作品制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吴冠中、黄永玉先生是他最佩服的艺术家之一,因为他们的作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个性和随意性,作品老而弥新。 他“把绘画变成一种习惯”走到今日已硕果颇丰了。他的不少佳作除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中共中央办公厅和许多国家级博物馆收藏外;1997年还有作品“钟进士图”参展东南亚国际现代名家水墨画展并获大奖;1995年为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创作了 “长白抗联浴血林海 ;1998年作品“菽馨”、“泉鸣松下云荡石间”参加毛主席纪念堂的相关展览后并被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他在为鲁迅博物馆征集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有幸结识了美术界老前辈和艺术大师,他们有吴作人、李可染、蒋兆和、刘继卣、古元、吴冠中、李琦、程十发、贺有直、王乃壮、陈逸飞、卢沉、周思聪、范曾等,丰富了博物馆的美术藏品并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耳濡目染中这些艺术大师的艺德和品德使他受益终生。 与同时代的人相比,他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同时还是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画家。多年来他参加了众多公益慈善活动,义务捐献不少书画,也在一些书画团体兼任了诸如副主任、理事、兼职教授、顾问等职,为繁荣社会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还在许多报刊、图书、杂志发表了不少绘画作品,出版过个人画册和图册。个人传记被列入多种国内外名人录。 他步入花甲之年,他为了勉励自己刻了一方章,名为“陆十晨”取意为人过六十岁又迎来艺术的早晨,他仍行进在“把爱好变成一种习惯”的路上……。 下面介绍他近期完成的的几幅作品。 《春风今日度雪原》 这幅画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长征七十周年展览的应邀参展作品。由于时间紧,任务急, 这幅画是作者仅用一周多的时间突击完成的。 画面再现了当年西藏和平解放的一段历史。作者首先巧妙的构思。为了使这一历史事件内容丰富具有连贯性,他大胆地打破了时空界限,把不同时间、不同场面、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借助于连环画的手法集合在同一张画面。布局分为三组,左侧是以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晋美率西藏地方官员、喇嘛、上层人士为一方向解放军献哈达,点出了西藏和平解放的主题。右侧一组画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藏民欢呼声中开进西藏的情景。作者把重点放在中间的显要位置上,画面安排了藏民载歌载舞欢庆场面,表达了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心声。为了突出重点,作者给了它较大的篇幅,人物也作了重墨重彩的勾勒和渲染两个高大舞动的彩牛增加欢庆的气氛。特别是右侧行进中的解放军欢笑着向藏民顾盼以及与藏民寒暄的画面,使整个场面既有彼此的呼应,又有整体效果,更加和谐和统一。 画中作者将焦点透视和中国画的多点透视并用,把布达拉宫于倾斜状的喜马拉雅山脉的环抱之中,使布达拉宫更加雄伟壮丽。画面中两座白塔,一座藏式佛教建筑、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还有彩旗的星星点缀大小不一、高低错落 活跃了画面,也破了画面易呆板的格局,左前方大片盛开的花,迎风摇,它告诉我们西藏的春天来了。 《团结风采》 这幅画是为 “华威杯”书画艺术邀请展特邀创作的巨幅中国画,长近8米。作者怀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社会责任感,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民族大团结的和谐统一社会。为了表现民族大团结的欢乐场面,作者用笔汇集了五十六个民族,并给他们都穿上各民族的节日盛装,男女老少一百二十六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为了使画面疏朗,作者用了略带鸟瞰视角,将人物远高近低分层次进行了排列调度。整个构图呈“M”型,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两棵参天的古松柏,向内倾斜并长出画面,为“M”型的顶端。画面两边的下部,有两丛盛开的桃花,是为“M”型脚。苍劲的古松象征着各民族团结的万古长青;鲜艳多姿的桃花,祝福着祖国繁华似锦。画面的中央,作者聚焦了国粹─狮子舞、红绸舞,浓墨重彩着力描绘。画面又把人民喜闻乐见的新疆维吾尔族舞、藏族踢踏舞、朝鲜族长鼓舞、蒙古族盅碗舞等点缀其左右。两边四条壮汉擂起了两面大鼓,拢住了左右画面。震耳的锣鼓声和着唢呐笙笛的齐鸣,天空中和平鸽在飞舞,彩色气球在飘荡,鲜花映照着各民族的儿女的笑脸载歌载舞。此时,我们身边突然响起了那熟悉的歌声; “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 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这幅画,人物众多,场面恢弘体现了作者大手笔的创作和造型能力。 鲁迅《故事新编》连环组画 《故事新编》组画是他不久前大病初愈后的一件力作。它是作者用直观的连环组画形式来图解鲁迅作品的一种尝试。 打开一米见方的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鲁迅笔下众多鲜活的人物。他们有为国为民不辞辛劳治理汤汤洪水的大禹。它头戴草帽巡于河川之间,满脚走满出栗子般的大茧。在“补天”中作为中华民族母亲象征的女娲,皮肤黧黑,体格健美,顶天立地为磐石坚,充满了原始美和创造力; “铸剑”中的黑衣人,造型更为生动,剑眉大眼,冷俊刚毅,当他捧起那尚有余温的眉间人的头颅再三亲吻时,我们看的是壮士的侠骨。“出关”中的老子─ 一个满嘴无牙,憨态可拘,满腹经论的长老,喋喋不休地讲倒一大片; “奔月”中,那个向后羿射暗箭的逢蒙,作者为他配制一付深度近视镜,用夸张的手法,勾勒了这个这个恩将仇报的小人物。在内容的选材上,作者力图表现鲁迅作品的主要精神,在八个故事中,每一个故事选三、五个情节,并着力突出了主要情节。如“起死”中突出汉子对庄子死磨乱缠,硬拽道袍和扒巡士衣服的尴尬场面讥讽了庄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无是非观。就绘画的形式而言, 作者以连环组画形式为主要载体,同时调用了装饰画、壁画、漫画等多种手段,以使画面形式活泼而多彩。在作品中也隐约可见古代汉画像砖,以及青铜器图案等绘画元素,也是为了丰富充实画面内容。 在构图上作者变化了各种手法,以图求新。构图采用方形、圆形、横向并行、竖向并行、对角形等,或聚或散,大小穿插。以 “奔月”为例, 作者大胆用了几何形体,在三幅画面中,分别以黑色的方形、圆形、三角形为底,将情景拢于图中。在三角形中,恰好在一条斜边上安排羿拉弓射月的画面,使羿的英姿更高更有动感;为将嫦娥在家中的生活用连环形式置于方形的黑框之中,而方形宫门里的嫦娥心情惆怅而困惑。而黑色圆形中,画上正在策马打斗的羿和逢蒙的双方,作到内容和形式和谐而统一。 在色彩处理上, 作者也是独具匠心。如“铸剑”中几乎所有画幅都是用青灰的冷色调处理。而当画面中出现黑衣人捧起眉间尺头颅亲吻壮行场面时,在整个冷俊的画面中作者突然在画面中间两人头颅处─用暖色调围了一个小圈。这个动人的镜头就被作者定格在“舞台上的聚光灯下”多么光彩照人。 燕生长期在鲁迅博物馆工作,自然对鲁迅先生有更深的感情,对鲁迅的作品自然有比别人更深的理解。他现正是创作高潮,计划完成“越中揽胜”等系列作品。正如作家马蹄疾先生书赠燕生所写的“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为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 。我无须多言,还是请读者自己去欣赏即将问世的新作吧! 纪元 文 2006.7.20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