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现代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上一页    下一页
左翼戏剧运动及田汉等的剧本创作(1)


  在翼戏剧运动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它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起来的。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的境地,他们既对现实不满,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改造现实,希望在文艺中寄托和发泄自己的苦闷。一九二八年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在上海、南京所演出的剧目,带有浓厚的小资产阶级的伤感情绪,就反映了这种倾向。为了转变这种情况,以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满足广大群众对戏剧的新的要求,戏剧界开展了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并建立新的戏剧组织。

  一九二九年八月,上海艺术剧社成立。这是党领导下进步戏剧工作者的团体。它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开始提出的口号是“新兴戏剧”,稍后即改称“无产阶级戏剧”,与别的兄弟艺术相呼应),要求革命的戏剧工作者下决心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当时党对戏剧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强调戏剧艺术为革命服务;要求话剧面向工人和学生群众;坚持团结,反对关门主义(注:参阅夏衍《中国话剧运动的历史和党的领导》,《戏剧报》1957年第20期)。艺术剧社便在这个方针指引下开展了戏剧运动。

  艺术剧社活动的时间虽然不长,仍对左翼剧运作出了贡献。它曾举办过戏剧训练班以培养革命的戏剧人材。在一九三〇年一月和三月间,举行过两次公演。因为创作剧本不多,同时白色恐怖严重,公演的剧本除冯乃超的《阿珍》外,其余均为翻译的外国剧本(如《炭坑夫》、《梁上君子》、《爱与死的角逐》等)。由于演出的大胆革新精神,在话剧界发生较大影响。

  此外,还同其它剧团组织移动剧团,到工厂、学校演出。艺术剧社出版过两种刊物;《艺术》和《沙仑》(均由沈端先主编),又曾出版过《戏剧论文集》。在艺术剧社的推动和影响下,当时一些剧团如南国、摩登、复旦、辛酉等剧社的政治态度也日益激进起来,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艺术剧社的主要成员有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村、叶沉、凌鹤、陈波儿、刘保罗等。

  一九三〇年四月艺术剧社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查封,同年夏南国社演出田汉改编的《卡门》,第二天即遭国民党反动派禁演。八月一日,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参加的剧团有南国、辛酉、光明、摩登等。此后不久,南国社被反动政府查封,其它剧团亦多陷于停顿状态。左翼剧团联盟工作无法开展。一九三一年一月(一说是一九三〇年秋冬之际),改组为以个人名义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这是继“左联”之后在党直接领导下成立的又一个左翼文艺组织。从它成立以后,革命戏剧运动有了新的开展。

  同年九月,“剧联”通过“最近行动纲领”,以独立(即由“剧联”独立表演)、辅助(即辅助群众表演)、联合(即与群众联合表演)三种方式积极展开工人、学生和市民的演戏活动;组织戏剧讲习班,从事无产阶级戏剧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以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剧联”还先后在南通、北平、武汉、广州、南京成立分盟,在青岛、杭州等地设有小组,发动和团结了各地的革命戏剧工作者。

  大道剧社是“剧联”的基干剧团,共有社员百余人,遍布上海各学校剧团,主要负责人为田汉等。他们在环境险恶和物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革命的戏剧运动,特别是领导上海各大、中学校的戏剧演出活动。以后因反动派压迫加紧,市区内无法活动,便到江南一带农村作流动演出,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

  “九一八”以后,大道剧社和曙星剧社(适夷等主持)曾多次联合演出一些左翼作家的作品,其中有田汉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揭露国民党残酷统治的剧作,适夷的描写“九一八”后敌占区电台人员英勇发出反抗呼号的《S·O·S》等剧。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战争发生,大道剧社积极参加慰劳前线将士和伤兵,以及其它各种反侵略的斗争。后来大道剧社曾改名为上海剧社,争取公开活动。终因反动派残酷压迫,不得不结束。

  “剧联”在“九一八”后,除加强大道等剧社演出活动外,还在工厂建立很多工人剧团——蓝衣剧团,节目多为配合当前革命斗争的方言剧,在沪东、沪西等工厂区上演。一九三二年“九一八”周年纪念,“剧联”又组织突击队在上海近郊演出,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与此同时,北平话剧运动,在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直接领导下也有新的发展。除了演出上海总盟的剧本外,也演出了北平盟员的作品。结合演出活动,还出版过一些戏剧刊物,这些都对北平一带的戏剧运动的开展的较大的影响。

  一九三三年后,政治环境更加险恶,上海剧运遭到敌人的疯狂破坏,左翼剧团因政治迫害和经济困难,作大半停顿,于是在“剧联”领导下又提出了“戏剧走向农村”的口号。春秋剧社和骆驼演剧队先后至大场、嘉定等地演出,三三、光光等戏剧团体曾到苏州作旅行公演。上海各学校及工厂的剧团在反动派多方摧残下坚持岗位,极为活跃。以后一部分进步演员转入电影界,话剧团和电影界曾有过合作演出。

  “剧联”领导下的话剧运动取得了巨大成绩。它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新兴话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在血腥的白色恐怖下坚持无产阶级的戏剧运动,并初步突破了话剧只能在都市剧院演出的狭小圈子,开始走向工厂和农村。多次演出不仅提高了演员的表演艺术,也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新的剧作家夏衍、阳翰笙、陈白尘、宋之的、于伶等都写了较好的作品。

  国民党为了对付占压倒优势的左翼戏剧运动,除了采取查封剧社、禁止书刊、枪杀或逮捕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等白色恐怖手段外,又于一九三五年五月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剧院和乐剧训练所,同年十月在南京创立了国立戏剧学校,企图培养与加强其反动的文艺力量。但他们缺乏戏剧教育方面的人材,不得不在进步的戏剧队伍中找教员。当时就曾有一些左翼戏剧家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深入国民党官办学校进行革命戏剧活动,使学生中许多人逐渐倾向进步。国民党反动派还组织了官办剧团演出陈大悲的《西施》、《巧克力姑娘》,企图抵消进步戏剧的影响。但遭到群众和进步戏剧界的批判,很快宣告失败。

  一九三六年初,“剧联”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戏剧界抗日力量,自动解散,倡议组织戏剧界统一的救亡团体。不久,上海剧作者协会(即中国剧作者协会)成立,广泛团结戏剧界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反映人民抗日要求的剧本日多。《走私》、《打回老家去》等剧的演出,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戏剧运动打下了基础。

  田汉(1898—1968)在大革命失败后,除继续从事进步戏剧运动外,又创作了大量剧本。最初两年内作品如《江村小景》、《苏洲夜话》,主题均系反对军阀内战。《江村小景》中兄弟二人的惨死,《苏州夜话》中老画家刘叔康妻女的离散,其根源均在于军阀内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苏州夜话》旨在暴露军阀战争罪恶,并写了画家刘叔康的艺术至上主义在现实风雨里的破灭,加之穿插了刘叔康父女离合的遭遇,情节较为曲折。其它如《湖上的悲剧》、《南归》等写的是爱情悲剧,抒情气氛很浓,虽然还存留着作者早期的“唯美的残梦”和“青春的感伤”(注:《田汉戏曲集》第四集:《自序》),但也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