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现代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上一页    下一页
其他诗歌作品(2)


  写于一九四二年的《黎明风暴》,是一首深沉悲壮的长篇叙事诗,反映了我边区军民在半饥饿状态下浴血奋战的情况。当时,晋察冀根据地遭到空前严重的旱灾,又遭到日寇和国民党的夹击,困难异常严重。党号召人们咬紧牙关,坚持斗争,渡过“黎明前的黑暗”。全诗共分四章,以指导员和老红军连长在黑夜里到警戒线上巡哨为线索,画出了艰苦斗争生活场景,歌颂了老布尔什维克连长坚定勇敢的革命精神,歌颂了我子弟兵坚持敌后的悲壮斗争。

  作者在诗集的《后记》里说,“这篇带有悲歌性质的长诗,却是我在艰苦年代的真实的生命之子。”这作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是不明显的,某些场景和细节的描绘却很生动。比如,敌后军民面临的困难反映得很突出,战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现得很感人。因此,形成了深沉悲壮的格调。总起来说,魏巍的叙事诗以采用民歌形式写的作品较为成功,抒情诗则是短篇作品为好,感情深厚,文笔活泼,语言洗炼,是他的诗作的基本特点。

  革命根据地军民所坚持的革命战争,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所开展的人民战争。为了赢得这个战争的胜利,人民群众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展了各种巧妙的斗争,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诗歌创作对这种斗争生活作了较为广泛的反映。曼睛的诗作,以朴实自然的笔调,把当年斗争生活场景作了许多生动的描绘。

  《粜粮食的》记叙了一场巧妙的斗争。平原区和山区的人民配合起来,通过集市贸易的方式,把粮食从敌人面前转动到山区根据地去。斗争是巧妙的,气氛是紧张的。但作品以寓惊险于平易的手法表现出来,热情地赞扬人民群众的斗争智慧。《捕捉》、《巧袭》是纯朴自然的小叙事诗,描绘了游击队员机智勇敢的形象,赞扬了他们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磨豆腐的老太太》、《纺棉花》、《打野场》(注:曼晴的作品均见魏巍编《晋察冀诗抄》)等,则是采用群众语言反映敌后人民生活场景的小诗,生活气息浓厚,节奏明快,韵律和谐,是优美的抒情小唱。

  方冰把他在晋察冀边区创作的大部分诗歌编成总集取名叫《战斗的乡村》,他在《后记》里说,“我的这些诗描写的就是农村的革命战争。”其中短篇作品写得集中生动,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很有特色。《仇恨》、《拿火的人》、《山!山!》、《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的农民》、《我亲眼看见的》、《炸死那些野兽们》、《担架》、《血滴》、《歌声》、《写在断墙上》、《过平阳镇》等,都是用朴素流畅的语言,写出一个个小的场景,愤怒地抨击了日寇法西斯的暴行,歌颂了晋察冀人民坚强不屈的性格。

  长篇叙事诗《柴堡》虽不及短篇作品集中明快,散文化的倾向较重,但它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三光”政策作了真实的记载,对人民群众抗战到底的决心作了生动的反映,对共产党人郝正光的大公无私、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作了热情的歌颂。因此,作品的艺术上虽然有不足之处,读来仍然是感人的。章长石的《栽柳集》中的《抗战纪事》一组作品,是反映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生动篇章。《快些》、《粪车》把边区人民在敌人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开展的紧张的抢收抢种的劳动写得生动活泼,散发出强烈的斗争生活气息,饱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白洋淀》是爱国主义的抒情佳作,以风俗画的笔调描绘出白洋淀富饶美丽的风光,写出了当地人民英勇斗争的场面。江山壮美,人物英雄,读来油然增爱国之情。《铃的传说》以浓重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色调描绘了一场巧妙的伏击战。一队恐惧“八路”的侵略军。经过认真探听之后,走进了一个平静如常的小村,他们的兽性要发作了。刹那间,全村四处响起了急促的铃声,铃声之后是枪声、杀声,这支日军惨败后退走了,小村庄又回复了平静。形式活泼新颖,语言风趣幽默。作者的这些诗作,大多篇幅不长,取材精当,描写集中,想象丰富,写景抒情等艺术手段运用得恰到好处,因此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丹辉善于用色彩鲜丽的图画来反映边区人民的斗争生活。《红羊角》(注:丹辉的作品均见魏巍编《晋察冀诗抄》)记叙了狼牙山一位牧羊人保护群众的英雄事迹,歌颂了这位象狼牙山一样的坚强的爱国战士。《村选》一诗把边区人民的民主选举情况描绘得生动活泼,“白色的毡帽,蓝色的棉袍,雪白的头巾,鲜红的小袄,飞上打谷场,涌起一片彩色的浪潮。”这场面多么热闹!色彩多么明丽!人们选举的态度是明朗的:“谁抗日最坚决,选他当村长!”在一片锣鼓声中,满意的村长选出来了。是谁呢?他“满脸通红低下头去”,还年轻得有些害羞,然而,“他是贫农的儿子,好几次冲上火线救护过伤号。”抗日民主政权正是由这种巴黎公社式的普选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受到群众衷心的拥护,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在生死与共的斗争中,子弟兵和人民群众结成了血肉不可分离的关系,产生了许多动人的事迹。诗歌创作对此也作了多方面的反映。林采的《副排长郭保德的葬歌》(注:林采、商展思的作品均见魏巍编《晋察冀诗抄》)记叙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也是一首壮烈感人的哀歌。子弟兵排长郭保德在滦县井离庄战斗中牺牲了,该村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娘亲自为烈士洗掉血迹,把自己儿子的新衣服给烈士换上,并用自己的松木棺给烈士入殓。她哀哀地唱着:“我老眼昏花,看不清你的脸,我只是摸着,洗着你遍身的血迹”,“我把你埋在我家的坟地里,我的子孙要永远记着你。”

  这哀歌发自人民的肺腑,声震金石,永远记载着边区军民的骨肉深情。商展思用活泼的文笔写了许多小叙事诗,多方面地反映了子弟兵的斗争生活,同时也记叙了军民亲如一家的动人故事。《私语》(注:林采、商展思的作品均见魏巍编《晋察冀诗抄》)记载了一位负伤的子弟兵侦察员受到群众保护的感人事迹。开始时,这伤员被老乡背到家里去,因有敌人扫荡,又把他转移到山洞里。这伤员隐隐地听到这一家三口人(夫妇和孩子)说的话,都在关怀爱护他。丈夫为了掩护他牺牲了,妇人为了给他送水摔伤了,最后由孩子来照护他。通篇用“对话”或“独白”的方式写出来,真切动人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实心实意爱护子弟兵的感人精神。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