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现代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 上一页 下一页 |
通讯报告和散文(2) | |
|
|
作品反映的内容甚为广阔,开头交代了战斗的起因,结尾说明了战斗胜利的意义和影响,文笔活泼,记叙中夹以议论抒情,把战场上敌我双方优劣形势的转变情况反映得尤为细致生动,既写出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又写出了我军英勇沉着应战的过程,它是报导抗日游击战争的一篇佳作。冠西的《南北岱崮保卫战》(注:见人民文艺丛书《没有弦的炸弹》)反映的是一场英雄的保卫战。战斗是为了粉碎日寇扶植汉奸吴化文建立反革命据点的阴谋而展开的。我英勇的九十三名游击队员,坚守在八百平米左右的南北岱崮崮顶上,抗击了敌人三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中队、一个空军中队、一个伪军团的持续半个月的疯狂攻击,在敌人进攻最猛烈的时刻,“南北岱崮象火海中的孤舟,暴乱地颠簸着。”即使如此,这支英雄队伍仍然坚守在阵地上。最后,由于完成了任务,他们在黑夜里从敌人纵深五里的包围圈里突围出来。 作者深怀敬意地写道:“象一切革命记载里写着的一样,除了共产党的军队,历史上再也找不出这样的战斗!再也找不出这样的军队!”作品对子弟兵英勇战斗的作风的描绘是生动感人的,文笔也流畅明快。但这一场战斗在鲁中地区的作用和意义作品并未明确指出来,这个不小的缺点降低了作品的历史意义。周元青的《解救》(注:见人民文艺丛书《解救》)生动地报导了我游击队一次胜利的夜袭战斗。子弟兵敢于为人民的解放赴汤蹈火的革命精神表现得很突出,对日本帝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罪恶也作了真实的揭露。作品剪裁得当。夜战场景的描绘,黎明景色的点染,衬托战士们胜利的心情,都表现得恰到好处。这是当时获得好评的一个作品。 在人民战争中创造这样惊人战绩的,不只是钢铁子弟兵,还有根据地的广大民兵。华山的《窑洞阵地战》(注:见人民文艺丛书《英雄的十月》),是太行武乡地区广大民兵开展窑洞阵地战的全面的综合性报导。作品以简洁的文字,记述了这个地区人民利用窑洞打击日寇的发展过程。 一九四〇年起,敌人施行离间民兵和群众的阴谋,民兵们停止了活动,特务汉奸横行起来。一九四二年二月武乡人民便遭到敌人残酷的血洗。血的教训,使人民觉醒过来,“不打活不成”。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挖出了各种“保险窑”,安全地转移了群众和粮食,组织民兵开展灵活斗争,有效地打击敌人,甚至使临近敌人驻地的人民都能开展生产和集市贸易活动,民兵武装组织因此也获得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作者敢于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斗争挫折和血的教训中成长起来,正是这个作品可贵而富有战斗性的地方。 郑笃的《英雄沟》(注:见人民文艺丛书《英雄沟》)反映了武乡东南漆树坡村民兵开展的一场悲壮的窑洞保卫战。民兵们的英勇斗争精神可歌可泣,而日本帝国主义残害中国人民的罪恶则令人发指。饱含在作品里的爱憎分明的感情,是强烈感人的。但作品缺乏剪裁,情节显得枝蔓不集中,语言也不够洗炼。报导日本法西斯摧残中国人民的暴行的作品还有严辰的《人圈》(注:见严辰的通讯报告集《在城郊前哨》,收入《大众文艺丛书》),仓夷的《无住地带》(注:见人民文艺丛书《解救》)。 前者反映了日寇在所谓“满洲国”“国境线”的长城一带,实行“集家并村”的毒辣政策,造成“无人区”以防止我八路军的活动,因而使这里的人民遭到了空前的灾难。后者反映了一支游击队在这“无人区”所开展的艰苦斗争。朴素的文字,翔实的记载,生动地说明了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是从难以想象的灾难中进行英勇奋斗才获得解放和新生的,它会激起每一个读者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以上是专业工作者关于抗日战争的专题报告作品中的一些情况。这些作品虽然为数不多,但反映的内容还是多方面的,既报导了子弟兵的英雄战绩,又反映了民兵们的英勇斗争;既如实地写下了日寇的法西斯暴行,又反映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坚强地团结起来,给了敌人沉重的打击。这是作品显示出来的一致的战斗特色。 关于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的报告作品,数量更多一些。这是因为解放区军民中确实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在生产战线上,用艰苦斗争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党和人民的尊敬。专业作者们把他们的事迹报导出来,正是为了教育人民,团结人民,鼓励他们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把革命推向前进。这些作品在当时确实起过思想感染和精神鼓舞的作用。 人民文艺丛书《没有弦的炸弹》、《英雄沟》、《诺尔曼·白求恩断片》、《英雄的十月》等书所收录的作品,大多是革命战争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优秀报告。这里首先引人注目的便是活跃在革命战争前线的英勇机智的游击队员和战斗英模人物。丁奋的《没有弦的炸弹》记叙了一位侦察员灵活机智地和敌人作斗争的惊险故事,也反映了解放区人民关怀爱护子弟兵的动人情景,通篇用活泼的群众口语写下来,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作品。 李后的《宋纪柳》(注:见人民文艺丛书《没有弦的炸弹》)记叙了山东赣榆地区一位神出鬼没的游击队员的故事。“宋纪柳”这个名字对于敌伪就是“一个可怕的灾星”。在敌伪中间流传一句誓言,“谁要是不凭良心,出门碰见宋纪柳!”作品精当地选择了几则故事,描绘了这位英勇机智的游击队员的形象,热烈赞扬了他的灵活巧妙的战斗作风。在敌人料想不到的地方和时候,宋纪柳偏偏出现了,因而使他们大吃苦头。选材精当,描写集中,是这篇作品的突出特点。 华山的《碉堡线上》(注:见人民文艺丛书《英雄的十月》)用了较长的篇幅,广泛地反映了敌占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和敌人作斗争的情况,集中地写出了年仅十八岁的游击队长小刘灵活地和敌人展开斗争的故事,小刘和当地群众有着血肉般的关系,又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政策,积极发展人民自卫武装,消灭了死心塌地的汉奸,争取了许多伪军,所以,他能在敌人“模范治安区”纵横驰骋。他是敌人悬赏八十万元捉拿的“八路军探子”,但敌人始终抓不到他。他浑身黑色打扮,头缠一条白毛巾,骑着自行车,枪柄上拖着一长溜红飘带,在敌人碉堡前飞驰而过。 日本宪兵队出动大批人马去抓他,不料却挨了伏击,宪兵队长龟太郎险些送命。一转身,这小刘又是另一种打扮出现在敌人面前了。敌人非但不怀疑他,还认为他是“良民”;他负了伤,还在龟太郎的介绍下住进敌人军队医院。小刘在对敌斗争中能够出奇制胜、神通广大,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敌占区人民的配合、支持和保护。作品并没有把他写成“无根之木”的孤胆英雄,而是把他当作敢于斗争的人民群众的代表来加以歌颂。整个作品富有传奇色彩,又饱含着浓重的战斗生活气息,是反映抗日游击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的佳作。 此外,作者在解放战争时期所写的《踏破辽河千里雪》、《其塔木战斗的英雄们》、《英雄的十月》(注:均见人民文艺丛书《英雄的十月》)等长篇报导,描绘了东北战场上许多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热情地歌颂了许多英雄战士,说明了人民战争的胜利正是这些英雄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语言明快,记事生动,是华山通讯作品的鲜明特点。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