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

作者:张宿堂 孙承斌 邹声文




  2005年10月11日下午3时07分。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这份《建议》通篇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髓,站在历史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了新世纪第二个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重大部署,成为关键时期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的纲领性文件。
  
  “十一五”: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中国的长远发展谋划蓝图
  
  新世纪的头五年,亮丽而喜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财政收入增长1.3倍,进出口总额增长1.9倍多,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回首即将结束的“十五”时期,我们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展望即将开始的“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任重而道远。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弹指之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即将过去。未来的五年更显关键。
  这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迎来的第一个五年发展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交织的关键阶段,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也可能出现经济徘徊、社会不稳定的情况。
  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失误不起。关键时期的中国,将怎样继续发展?——无数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投向北京。
  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
  早在2003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以“招标”形式,组织国家和各地区各部门的重要研究机构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驻华机构等,对涉及“十一五”时期的重大发展课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几百万字的研究成果。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2004年底,中央直接部署22个重大课题,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深入研究。这些课题包括“三农”、能源资源、区域协调发展、收入分配、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等,几乎涵盖“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要面对的所有重大问题。
  2005年2月16日,各地区各部门50多位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建议》起草组正式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起草组组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任副组长。
  学习、调研、思考,是《建议》起草工作的基础。起草组首先系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仔细研究有关部门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前期研究成果,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集体研究、联合攻关。
  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推敲、一次次修改,《建议》初稿在反复研讨中,逐步成形……
  
  发扬民主:《建议》顺利起草的重要保证。起草工作始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凝聚着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党中央对《建议》的起草高度重视。《建议》形成的每一稿,胡锦涛总书记都认真审阅,提出许多重要指导意见。历时8个多月的起草过程中,总书记先后主持5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工作汇报和进行讨论,还多次听取有关部门关于“十一五”规划专题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
  2005年4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制定“十一五”规划,必须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紧紧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意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分析新情况,把握新特点,提出新思路,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成为《建议》起草的重要指导原则,为起草工作指明了方向。
  6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起草工作的汇报后,再次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要准确把握国际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审时度势,按照十六大精神,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二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原则,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在战略重点的选择上要突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能源资源约束问题、就业问题,把自主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这几个问题,关系到“十一五”和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在建议中应该有强有力的举措。
  吴邦国、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十分关心《建议》的起草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
  作为起草组组长,温家宝总理先后8次主持起草组会议,讨论研究《建议》稿,在形成《建议》提纲后,主持国务院党组进行讨论。温家宝总理强调:“十一五”规划建议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体现改革开放精神,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问题,要有强烈的时代感。就《建议》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总理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起草组副组长曾培炎副总理,也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和审阅修改意见,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起草好《建议》的重要保证。
  7月26日,中南海怀仁堂高朋满座。胡锦涛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制定和落实“十一五”规划,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言者无忌,听者认真,座谈会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盛夏8月,胡锦涛总书记深入河南、江西、湖北三省的农村、企业、社区,就“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调查研究,并分别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三省负责同志对“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国务院召开座谈会、专题汇报会,听取专家对《建议》的意见和有关汇报;全国政协举行专题协商会,就“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起草组在贵阳、上海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对“十一五”规划有关重大问题的意见……
  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现,发展的共识在讨论中形成。《建议》的起草过程,成为广开言路、凝聚智慧,统一思想、发展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
  7月底,中央办公厅下发通知,就《建议》(征求意见稿)在100多个单位、部分党内老同志和党的十六大代表中,广泛征求意见。20多天的时间里,起草组共收到各类意见近2000条。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主持起草组逐一进行研究,最后吸纳600多条,对《建议》作了350多处修改。
  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为期4天的全会,安排两天半时间审议《建议(讨论稿)》,与会同志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10月10日晚,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全会分组讨论情况的汇报,并对如何修改补充作出重要指示。起草组又对文稿进行认真修改。11日上午,全会进行分组讨论。中午,起草组又根据分组讨论情况,对文稿作最后的修改,经中央政治局同志审阅后提请全会审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