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政 治

作者:佚名




  10日朝鲜人民武装力量、朝鲜劳动党平壤市委在首都平壤金日成广场举行隆重阅兵式,热烈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60周年。
  14日日本参议院通过了邮政民营化相关法案。按该法案规定,日本将于2007年10月实现邮政民营化。17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又一次参拜了供奉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18日,由日本超党派议员组成的“大家都来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之会”的101名国会议员集体参拜了靖国神社。28日,日本执政的自民党通过了新宪法草案,其最大的特点是将日本的自卫队升格为自卫军,并规定自卫军可以为“确保国际和平而展开国际合作活动”。
  19日伊拉克特别法庭对萨达姆的审判正式开庭。萨达姆及其7名高官首次公开出庭,被指控犯下“反人类罪”和在1982年屠杀杜贾尔村143名村民的“杜贾尔村惨案”。25日,伊拉克独立选举委员会负责人宣布,伊拉克宪法草案在10月15日举行的全民公决中以78%的支持率获得通过。
  21日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在喀布尔谴责驻阿美军士兵焚烧塔利班武装人员尸体的行为。
  29日印度中南部的安得拉邦发生火车脱轨事件,造成100多人死亡。当天傍晚,印度首都新德里3个繁华市场接连发生爆炸,造成至少40人死亡,50人受伤。印度官方将爆炸事件定性为恐怖袭击。
  30日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表示,伊朗不会再度中止已经重启的铀转化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完全是合法的。
  
  非洲
  
  1日绰号“尼诺”的几内亚比绍新总统宣誓就职。
  22日尼日利亚一架波音737客机在尼坠毁,机上117名乘客和机级人员全部遇难。
  欧洲
  
  1日俄罗斯议会在现有两院体制以外新建的“公众院”首次碰头议事。克里姆林宫希望“公众院”能成为沟通民众和政府的一条重要渠道。13日,大约80名非法武装分子几乎同时向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的所有强力机构发动袭击。俄军警击毙了50多名非法武装分子,俄军警方面有12人死亡,另有12名市民在冲突中丧生,70多人受伤。
  3日欧盟外长会议发表决议说,由于乌兹别克斯坦当局拒绝接受对安集延骚乱事件进行独立的国际调查,欧盟外长会议决定对乌实施军售禁令。4日,土耳其加入欧盟谈判在卢森堡正式启动。12日,欧盟委员会通过“欧盟非洲新战略”,为欧盟帮助非洲国家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提供一个行动框架。
  10日波兰国家选举委员会公布了总统选举正式结果,在第一轮选举中所有候选人均未获得超过半数的有效选票,23日举行的第二轮投票结果显示,法律公正党候选人莱赫·卡钦斯基当选已成定局。
  10日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合称联盟党)和社民党的领袖经过三次会谈,就大联合政府的席位分配达成协议。基民盟主席安格拉·默克尔将担任下届总理,她也是德国的第一个女总理。施罗德不再在政府中任职。第16届德国联邦议院召开成立大会。18日,德国总统科勒解除了总理施罗德及其内阁成员的职务,同时委托施罗德政府继续工作,直到新一届联邦政府组成。
   27日法国巴黎北郊克利希苏布瓦镇两名非洲裔穆斯林少年为躲避警察追捕,跑入一所变电站,触电丧生。该镇数百名青少年走上街头抗议,与警方发生冲突,随后引发骚乱。10月28日,骚乱继续,克利希苏布瓦街道多辆汽车遭到焚毁。两天的骚乱造成23名警察受伤,13人被捕。10月29日,克利希苏布瓦镇数百名居民在市政厅和事发变电站间举行默哀游行。警察一度控制了局面,但仍有零星骚乱发生。10月30日,警方向克利希苏布瓦镇一座清真寺投放催泪弹,骚乱进一步升级。10月31日,内政部长萨尔科齐到巴黎市郊的阿尔让特耶视察,遭抗议人群示威。抗议人群向他投掷了石块和瓶子。
  
  美洲
  
  1日美国“传感器无限”公司创始人格雷戈里·奥尔森在支付了2000万美元的“旅费”后,和两名宇航员乘坐俄“联盟TMA-7”飞船顺利启程前往国际空间站,开始为期10天的太空之旅。4日,美国有关机构公布的数字表明,“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投保财产的损失已经达到344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7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以97票对0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总额为4450亿美元的美国2006财政年度国防开支法案,其中500亿美元将用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与重建行动。25日,驻伊美军死亡人数突破2000,引发美国国内新一轮反战浪潮。27日,布什提名的白宫女法律顾问哈丽雅特·迈尔斯在共和党保守派阵营的一片反对中主动放弃最高法院法官提名。
  15日第15届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在通过了《萨拉曼卡声明》后在西班牙萨拉曼卡闭幕。
  19日智利最高法院作出终审裁决,宣布就皮诺切特在美国里格斯银行的秘密账户及其他来历不明的海外巨额资产案再次剥夺这位前军政府领导人的司法豁免权。
  
  大洋洲
  
  19日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及其政府部长宣誓就职。
  
  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
  
  3-13日2005年诺贝尔奖颁布。生理学或医学奖: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物理学奖:美国科学家约翰·霍尔、罗伊·格劳伯,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汉施;化学奖: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和平奖: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经济学奖:拥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文学奖: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
  10日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举行全体会议,选举刚果(布)、加纳、卡塔尔、斯洛伐克和秘鲁为安理会新的非常任理事国。15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西班牙萨拉曼卡举行的伊比利亚美洲首脑会议上呼吁世界共同努力消除贫困。20日,联合国公布了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害案调查报告,认定叙利亚和黎巴嫩安全机构高级官员卷入谋杀事件。28日,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谴责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日前发表的应该“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的讲话。
  11日国际能源机构说,2005年全球日均原油需求量增幅为126万桶,将比原先的预测减少9万桶。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