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者:温家宝




  总之,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增强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今后五年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状况的关键时期。“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0%。这些目标,体现了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自然生态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国家长远利益的要求。尽管实现的难度很大,但必须下定决心确保完成。
  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进一步明确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法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当务之急是解决水和空气等污染加剧的问题。要加强水污染治理。我国本来就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有限的水资源又被严重污染。保障饮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要切实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我国化工企业多数布局在江河沿岸,一旦发生事故,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要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消除环境安全隐患,防止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要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改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保障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二)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努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既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也是扩大环境容量、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前提。一方面,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注重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功能,保护好天然植被和生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退牧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防沙治沙工程,加强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遏制土地沙化、退化、荒漠化趋势。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四)大力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已经把环境保护相关技术列入优先领域。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在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发展环保产业。要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环保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
  
  三、真抓实干,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上来,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把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保护环境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地方政府要对环境质量负总责,把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从今年开始,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情况,让社会和群众监督。保护环境,守土有责,要建立环保工作问责制。对于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二)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这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总闸门”。各地都要按照国家环保总体目标要求,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将控制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重点排污单位。任何地方、任何单位都要严格执行,不得突破。要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控,禁止无证或违章排污。
  (三)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这是防止新增污染的重要关口,要作为市场准入的一项重要制度。今后凡是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贷款。同时要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立规划环评专家审查机制,从决策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四)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这是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加快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明确各类功能区的范围,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把这项措施落到实处。
  (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法治是治理污染、保护生态最有效的手段,要把环境保护真正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环境立法,健全和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决不允许违法排污的行为长期进行下去,决不允许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环境违法者逍遥法外。
  (六)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全面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逐步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减少污染排放的约束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