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知名人士逝世消息

作者:佚名

燃料工业部计划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1955年任中央电力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1958年任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司长。1975年先后任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院长。1979年先后任电力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1985年离休后,担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领导成员,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员、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专题论证主持人,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
  (据5月27日《人民日报》)
  
  吕村夫
  国防大学原政治部主任吕村夫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5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郭伯雄、曹刚川、徐才厚和李德生、肖克、迟浩田、张万年、张震、赵南起等,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吕村夫同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吕村夫是山东蓬莱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宣传员,连副政治指导员、分队长、政治指导员、干事、副科长等职,参加了胶东地区反“扫荡”斗争和平度青阳镇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参加了四保临江、辽沈、湖南衡宝、两广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教导大队政治委员、文化速成学校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宣传部部长兼前进报社社长、政治部副主任,总政群众工作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原政治学院政治部主任,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等职,为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培养我军高级军事人才做出了贡献。他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据5月27日《人民日报》)
  
  董启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原副政治委员、副兵团职离休干部董启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12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董启强出生于四川巴县,1932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多次反扫荡战斗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革命生涯中,他历任教员,科长,冀南军区教导队政治教导员、宣教部副部长、宣教部部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旅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团副政治委员、宣传部部长,川东军区步兵学校副政治委员,第六步兵学校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干部学校教育长、副校长,第一政治干部学校副校长兼政治部主任,总政政治工作教材编委会副主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政治委员,七机部二院党委书记等职,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他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据5月28日《人民日报》)
  
  杨虎臣
  解放军总后勤部原军需部副部长,副兵团职离休干部杨虎臣同志,因病于2006年5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杨虎臣是湖北天门人,1931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警卫员、排长、连长、营长,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副官、大队长、所长、科长,参加了开创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和转战冀中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分区工商局局长兼贸易公司经理、贸易公司经理,甘肃省贸易公司副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处长,后勤部营房部部长,总后马政局局长,国家农垦部国营牧场管理局局长、移民局局长,总后军马场管理局局长、军马部副部长、军马部部长、企业部副部长等职,为我军后勤建设做出了贡献。他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据5月28日《人民日报》)
  
  王子修
  解放军总后勤部司令部原参谋长王子修同志(正兵团职),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5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王刚和张万年、张震、赵南起等,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王子修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王子修是河北省安新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生涯中,他历任县财政教育局局长,主任,管理员,副科长,科长,部长,军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军事学院物资保障部副部长、保障部部长、院务部部长,武汉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为培养我军现代化建设人才和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王子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据6月3日《人民日报》)
  
  杨 迪
  沈阳军区原参谋长杨迪同志(正兵团职),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5月4日在沈阳逝世,享年83岁。
  杨迪是湖南湘潭人,1938年入伍,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生涯中,他历任学员,文书,见习参谋,参谋,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沈阳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部长,集团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等职,先后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辽沈、平津、广西、广州、海南岛等战役战斗,参加了抗美援朝,为我军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杨迪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据6月3日《人民日报》)
  
  谭友林
  原中顾委委员,兰州军区原政委谭友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王乐泉、王兆国、回良玉、刘淇、刘云山、吴仪、俞正声、贺国强、郭伯雄、曹刚川、曾培炎、王刚、李鹏、万里、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宋平、刘华清、尉健行、李岚清、薄一波、徐才厚、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何鲁丽,顾秀莲、唐家璇、陈至立、王忠禹、廖晖、刘延东、阿沛·阿旺晋美、李贵鲜、张思卿和李德生、肖克、黄华、彭冲、廖汉生、王芳、谷牧、吕正操、郑天翔、刘复之、杨白冰、田纪云、迟浩田、张万年、钱其琛、王汉斌、张震、倪志福、陈慕华、雷洁琼、李锡铭、王丙乾、邹家华、王光英、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吴阶平、彭珮云、吴学谦、洪学智等,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对谭友林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慰问。
  谭友林是湖北江陵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干事、巡视员、营政委、团政委、师政委等职,先后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副团长,中共鄂西工委委员、总队队长兼政委、旅长、纵队政委、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先后参加了窦楼镇,葛店,砀山,萧县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副旅长、剿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警备区政委,副军长兼师长等职,先后参加了四平攻城、围困长春、辽沈、天津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副军长,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边防总代表,沈阳军区公安部队党委书记,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兼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副政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乌鲁木齐军区政委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为民族团结、边疆建设和军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谭友林是党的七大、八大代表,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后中顾委委员,党的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五后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少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据6月4日《人民日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