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2006中国区域经济回眸

作者:程小旭 刘 慧 张庆源 黄 睿




  东北振兴催生第四经济增长极
  
  2006年,东北区域经济板块内发生了很多大事,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编制完成,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政府立法协作框架协议签署,伊春国有林权改革试点启动,辽宁省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公布,沈阳沈北新区成立……这些事件无不表明:振兴东北战略正在向纵深推进,各项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对东北地区来说,如果说《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编制勾勒了“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东北区域经济发展蓝图,沈阳沈北新区的成立则成为今年东北振兴战略的标志性事件,表明了东北振兴已找准突破点,开始采取实质性动作,积极纳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规划中提出东北振兴的总体目标是:经过10年到15年的努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体制机制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基地,国家粮食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2006年11月14日在首部“东北蓝皮书”——《2006年: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发布会上称,随着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东北地区经济开始复苏,东北的经济发展速度、投资、对外开放、利用外资数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的纯收入等方面,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地区已经具备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的比较优势和条件。“东北地区有望崛起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之后的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他说。而沈北新区成为获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第四个国家级新区,使宋晓梧的说法有了更加让人相信的理由。
  沈北新区作为振兴东北的桥头堡,已赫然跃入世人视野。2006年11月22日,在沈北新区成立庆祝大会暨揭牌仪式上,沈阳市委常委、沈北新区区委书记王世伟说,国家批准成立上海浦东新区是为了率先实现东部现代化,批准成立天津滨海新区是为了环渤海地区实现现代化,批准成立郑州郑东新区,则是为了让其在中部崛起中起到作用。沈北新区的获批,是为了让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起到探索和示范作用。经过专家论证,沈北新区要起到五个作用,即: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的试验区;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先行区;成为产业创新的先导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增长区。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沈北新区开始发力,东北有望成为中国第四经济增长极,但是,东北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的事实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宋晓梧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工作只能说开局良好,后面的任务还很重,转变不是三五年就能够取得成效的,产业结构调整仍是东北振兴的核心问题。
  
  滨海新区引领北方经济发展
  
  盘点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事件,天津滨海新区被列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无疑是其中最受瞩目的一件。2006年3月份,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从地方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第三只引擎的天津滨海新区,终于在备受关注中开动马力起跑,并担负起引领环渤海地区乃至中国北方经济加速度发展的新使命。
  很长一段时期内,在中国经济的区域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广东和上海两大区域经济中心,辐射和带动了华南和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具有强大辐射力的经济中心城市,这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南快北慢”的格局。而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使天津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北方经济的增长极,同时跃升为环渤海地区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北方经济增长极的形成,环渤海地区乃至北方经济加速度发展的局面已悄然形成。“南快北慢”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
  天津滨海新区“龙头”地位逐渐凸显,加上其辐射及带动面主要是西北和华北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环渤海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已成多方一致的预期。然而,目前该区域内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足鼎立”的格局在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大改变,环渤海区域合作仍然任重道远。
  2006年4月,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环渤海区域发展研讨会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孟平表示,环渤海经济圈还停留在地理概念上,没有实质性进展。他说,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半径还没有到达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对京津冀地区的辐射相对更弱,区域内的合作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下的协作,而不是市场竞争形成的产业分工。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魏后凯也分析说,环渤海经济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主要是因为该区域的京津冀、辽东南、山东半岛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自身便可构成独立的经济圈。三大板块产业分布同构性很强,产业发展定位冲突。
  对环渤海区域的合作,天津滨海新区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恺认为,首先要实现京津经济的联合和互补,利用京津整体力量逐步带动河北发展,在京津冀实现一体化后,进一步增强与山东和辽宁等地区的互动与协作,实现环渤海地区的一体化,从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
  
  西南地区寻求开放与合作
  
  “长江三峡”、“丽江古城”、“川滇藏香格里拉生态区”、“乌江画廊”……西南秀丽的山水风光令人向往,也蕴藏着旅游业发展的无穷潜力。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云南旅游日均收入创下近亿元的数字让大家惊叹不已。因此,在西南六省市区域经济协调会上,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和大西南旅游经济圈,建立绿色旅游通道,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共享等成为西南六省、市的共识。
  事实上,不仅仅是旅游带动了西南的发展,长江三峡成功蓄水、“成渝经济区”概念从地方课题升级为国家课题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第三届东盟博览会的召开等为西南经济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促进了各省区改善当前投资环境,更有效地开放市场,搭建合作的良好平台。
  世行评估报告认为,以成都为核心的平原经济圈已成为外商投资中国内陆的首选地区,投资环境接近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水平。专家也预测,作为中国重要经济区的成渝板块2010年GDP将达到1.4万多亿元,是目前的两倍。由此看来,劳动力成本低、城市化发展潜力大、农业生产条件好的成渝经济区将成为投资商“逐鹿的战场”。
  2006年10月27日,三峡库区传来消息称,提前一年实现156米蓄水目标,三峡工程防洪、发电、通航功能开始全面发挥综合效益。这意味着世界特大水利工程开始为人们送来“光明”,永久船闸通航将改善长江航运条件,解荆江之危。到三峡工程2008年提前全线竣工时,水位将抬高到海拔175米高程,发电水力、防洪手段都将随之提升,三千米高峡平湖的神秘风光将吸引更多游人前往。
  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最大的亮点是中国对东盟投资踊跃,共签订中国对东盟投资合作项目40个,总投资25.6亿美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参与建立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也是亚洲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有地缘优势的云南、广西一些企业已经嗅到其中巨大的商机,并从中尝到了甜头。但重要的是,企业只有把握并弄清楚优惠政策细则,才能真正享受自由贸易区带来的便利。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