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要闻摘编

作者:佚名




  国家重点京剧院团评估于2005年11月启动,经过对27个省区市申报的37个京剧院团的全面评估,11家京剧团获选: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上海京剧院、湖北省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山东省京剧院、云南省京剧院、沈阳京剧院、黑龙江省京剧院、江苏省京剧院。
  授牌仪式结束后,与会者观看了10大精品剧目之一《立秋》。(据2月7日《人民日报》)
  
  第23届世界大学生冬运会在都灵举行
  中国队获3枚金牌
  
  第23届世界大学生冬运会于1月17日至27日在都灵举行。共有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2728名选手参加了本届比赛。由79名选手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单板滑雪等七个大项的比赛。由于备战亚冬会,很多实力较强的中国一线选手未能前来都灵,所以中国代表团本次大冬会的夺金点较少。
  1月18日,世界大冬会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比赛结束,中国选手徐铭以189.53分的成绩获得铜牌,这也是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在本届赛会上收获的首枚奖牌。
  1月19日晚,中国选手张丹/张昊在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用近乎完美的表演征服了裁判和观众,以较大优势夺得冠军,为中国代表团赢得首枚金牌。
  1月20日,世界大冬会结束了第五天的角逐在速度滑冰女子500米和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比赛中中国选手又夺得一枚银牌和两枚铜牌。
  速度滑冰女子500米比赛,共有4名中国选手参加。上届大冬会金牌得主中国选手任慧因备战亚冬会未能参赛,现世界排名前三的韩国选手李庆花乘势而上,以较大优势摘取该项目金牌。中国众小将奋力拼搏,整体表现不错,其中来自哈尔滨体育学院的盛晓梅争得一枚银牌,于静获得铜牌。另两名中国选手王丹和赵金霞分列第五、六位。
  当日下午进行的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比赛,中国选手方丹受到日本选手和东道主意大利选手的挑战,最后赢得一枚铜牌。另两名中国选手刘艳和许斌姝分列第五、六位。
  1月23日,中国选手孟晓雪在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的比赛中,为中国代表团夺得一枚铜牌。
  1月24日,短道速滑男女500米比赛。在男子比赛决赛中,中国选手赵钦宇、韩佳亮从出发便被一名韩国选手压住。 赵钦宇几次试图超越对手,但都没有成功,最后获得银牌,韩佳亮获得铜牌。在女子比赛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翠佳虽然紧紧咬住韩国对手,但却找不到超越机会,最终夺得银牌。
  在1月25日下午进行的女子1000米短道速滑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翠佳夺得一枚宝贵的金牌。这是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在本届大冬会比赛中获得的第二枚金牌。
  除了中国选手刘翠佳,有两名韩国选手和一名意大利选手进入了女子1000米短道速滑决赛。实力强劲的韩国选手对刘翠佳形成夹击之势,不甘落后的刘翠佳奋力突围,排在第二位冲过终点。最后,韩国选手由于犯规出局,刘翠佳幸运地获得冠军。刘翠佳的意外胜利也打破了韩国选手在大冬会短道项目上的垄断。
  1月26日晚,在世界大冬会短道速滑女子接力决赛中,中国队发挥出色,以4分20秒345的成绩获得金牌,日本队获银牌。
  接下来的男子接力决赛,韩国队虽出师不利,刚起跑不久就有选手摔倒,并让中国队一度领先。但实力强劲、后劲十足的韩国队很快赶超,并以明显优势获得冠军,中国队获亚军。
  在当日下午举行的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比赛中,中国选手孙琳琳以5分5秒097的成绩夺得银牌。
  1月27日,第23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落下帷幕。经过奋力拼搏,中国代表团共获3金、6银、6铜,位居奖牌榜第八,基本完成了赛前提出的任务。
  当天下午举行单板滑雪U形槽决赛,中国选手潘蕾、路晓晓分别获得女子银牌和铜牌;我男选手则未能进入前3名。
  在本届大冬会奖牌榜上,韩国代表团以9金、12银、9铜位居首位,俄罗斯和意大利代表团分别位居第二、三位。
  在大冬会闭幕式上,2009年哈尔滨第24届世界大冬会组委会执行副主席、黑龙江省副省长程幼东从国际大体联主席乔治·基里安手中接过世界大冬会会旗。2009年,美丽的冰城哈尔滨将迎来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冰雪健儿。
  (据1月19-29日《人民日报》和1月25日《中国体育报》)
  
  我国发现6亿年前古生动物
  
  人民日报南京2月1日讯,近日,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古胚胎学研究又获重大进展。中美科学家对在贵州瓮安发现的胚胎化石研究后认为,这个距今约6亿年的动物胚胎化石,可能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动物。
  国际著名刊物《Geology》杂志最新出版的2007年第二期,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刊登了中科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与美国阿莫斯特学院的专家共同完成的科研论文。这是自1998年在贵州瓮安发现动物胚胎后,古胚胎学研究领域的又一最新进展。
  参与此项研究的专家袁训来介绍,对这些球状化石研究后发现,这些细胞每分裂一次,单个细胞的体积就比母细胞减小一半,而整个细胞聚合体的体积几乎保持不变,这一特点与动物胚胎的发育过程非常类似,专家认为它是某种埃迪卡拉纪不知名动物的胚胎化石,“是一类未知而神奇的动物”。就目前来看,地球上没有与它类似的动物类型。为了更好地研究,科学家根据它的“长相”给它起名叫做“装饰大球”。
  专家表示,从“装饰大球”细胞分裂的过程看,它的成体和胚胎都一样大,它是怎么“生”出跟自己身体大小差不多的胚胎?它是否消逝于一次失败的演化?目前为止,这些问题还没有肯定的答案。
  据介绍,埃迪卡拉纪,又称新远古纪III,一般指620百万年至542百万年前。
  (据2月2日《人民日报》)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大洋中脊发现新海底热液活动区
  
  人民日报北京2月18日讯,从正在执行中国大洋19航次科学考察的“大洋一号”科考船上传来的消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大洋中脊发现了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也是世界上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发现正在活动的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
  科考首席科学家陶春辉博士在除夕夜从南非德班传来消息:“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在西南印度洋脊发现了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并在东南印度洋脊发现新的海底热液异常区。
  “这次发现对我国国际海底资源研究与开发意义非常重大。”中国大洋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在后继的航段中和未来几年的调查工作中,继续开展国际海底热液区资源和相关的科学研究,为世界和平利用国际海底资源作贡献”。
  海底热液活动普遍发育于大洋中活动板块边界及板内火山活动中心,可以看成是正在重复几亿年前陆地形成的过程,因此被科学家们形容为人类认识地球深处活动过程的窗口。而在不断向外喷出热液的过程中,积累成烟囱状金属硫化物并不断堆积,形成重要的矿藏,含有铜、锌、金等多种元素。
  (据2月19日《人民日报》)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全面启动实施
  
  人民日报北京2月9日讯,“十一五”期间,科学技术将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科技部、财政部当天为此联合在北京召开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启动实施大会,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全面实施作了进一步的动员和部署目前147个首批启动项目涉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制造业、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11个领域。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而新设立的一项国家科技计划。据介绍,支撑计划的酝酿、设计和前期准备已有近两年时间,编制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广泛征求了行业、地方、企业等重大科技需求。147个首批启动项目安排国拨经费73.5亿元,将带动企业、地方、部门等全社会投入近3倍,据测算,总投入将接近300亿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