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交流制度:培养干部的一种好形式

作者:李 民




  领导干部交流制度,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一些重要岗位的负责人定期进行交换和流动的制度。1942年党中央就提出,干部太固定,使干部进步停滞,上下隔阂,有必要在适当程度内进行干部交流,即上面与下面,前方与后方,军队与地方的干部交流。1962年党的《关于有计划有步骤地交流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决定》把定期交流干部作为干部管理工作的一项根本制度。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决定,没有完全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重提干部交流问题,把它作为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90年中央专门发出了《关于实行党和国家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规定》,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重申干部交流的重要性。针对干部工作的现状,2004年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交流、回避”也成为2006年正式实施的《公务员法》第十一章的条文内容。现在,干部交流制度主要指:领导干部在上下级机关之间、地区之间、地区与部门之间、党政之间以及沿海与内地、经济比较发达与相对落后地区之间进行交流。
  领导干部交流制度所以能伴随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是因为领导干部交流制度是为实践证明了的好制度,在我们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我们党干部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是爱护干部的有益制度,也是领导干部本人开阔眼界,增长才干的好办法,并且是接受单位增加新鲜力量,激发活力的“扩容”形式。
  第一,有利于打破陈规,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在老地方,人熟地熟,容易“轻车熟路”,不注重学习和调查研究,减弱锐气。到了新岗位,人地生疏,必须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必须学习新知识,锻炼新本领,开拓新局面,积累新经验。到新的环境工作,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领导水平。
  第二,有利于克服家长制,加强集体领导。领导干部在一地任“一把手”时间长了,容易滋长“家长制”作风,抑制和减少其他领导成员的作用。进入新班子,要想尽快开展工作,必须依靠大家,调动大家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这就必须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加强班子的集体领导。
  第三,有利于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新到一处,要被环境和班子成员真心接纳,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谦虚谨慎,诚心诚意与大家团结合作。
  第四,有利于尽快实现班子结构的科学性。随着事业的深入,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好的解决。这时用交流的方法进一位新领导成员可以尽快解决班子成员知识结构中专业缺乏的问题,也使领导层的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优势互补,增加班子决策的科学性。
  第五,有利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在一地任职时间长了,难免亲友攀结或陷入“关系网”,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到新的地方,摆脱了羁绊,冲出了关系网,避免了宗派情绪和派性的干扰,可以大胆工作,正确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和其他各项政策,出效率,出水平,出政绩。
  第六,有利于更多的干部更快地成长。一个领导干部工作干得好,肯定会带动一批干部成长起来。这位领导干部调任到新的岗位,又可以带起一批新的干部。
  领导干部交流包括调任、转任、轮岗和挂职锻炼。就领导干部交流的种类看,主要有培养、锻炼型:多以调、派、送干部的部门、单位和干部本人为主;专业充实型:多以接受单位为主,通过增加专业化的人才,提升接受单位的决策和工作质量,交流干部本人也有了专业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机会;提拔例行型:一些部门、单位为提拔干部例行的一种“程序”。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一些班子着意引入各类专业人才,领导干部交流开始逐步从培养、锻炼型转向专业充实型,或是两者的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干部交流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是领导干部交流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情况。在干部交流中,一批批领导干部愉快地接受组织的调动,到新的岗位任职,受到党内外的好评。但是,也有少数干部党性不强,或贪图安逸,摆出诸多难题,向组织讨价还价,或交流尽管交流,利用交流的机会满足自己的一些私人企图。有些党组织和干部部门不坚持原则,过于迁就,影响了干部的交流。有的地区和部门本位主义做怪,出现了干部调不出,派不进的不良倾向。还有的部门或单位把领导干部交流当成完成工作量的“摆设”,致使交流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总体上,在干部交流范围和跨度上存在“上”对“下”交流的多,“下”对“上”交流的少;同岗交流的多,轮岗交流的少;系统内交流的多,条块间交流的少;主要领导交流的多,副职和中层干部交流的少;综合部门干部交流的多,专业部门干部交流的少的情况。
  领导干部交流制度是干部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2006年1月1日,国家《公务员法》正式颁布,加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长期积累和前两年干部人事工作法规、条例的成批推出,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已经进入到总体推进并逐步与法律衔接的新空间。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干部制度还没有真正纳入国家的法律之中,还存在“人治现象”,干部交流制度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整套规范的制度体系。因此,在改革的进程中还不能保证不存在人为的随意性。如:干部交流的实际效果因干部交流的双方单位和领导干部本人的各种因素、条件而异;交流者参与决策与决策后果的责任关系、派遣交流干部单位与接受单位的关系、交流干部与派、受单位的关系等问题还有待理顺。
  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执行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体取向是积极的,是培养、锻炼、爱护干部的好制度,能够砺炼干部,充分发挥才干,弥补干部结构的不科学,提高工作的专业水平和质量,为今后的用人制度改革和决策机制的健全打基础。
  为了使领导干部在多种环境和岗位经受锻炼,全面提高领导能力,克服在一地工作时间过长所带来的弊端,更好地发挥作用。要继续推进省部干部交流,加大市地县干部交流的力度
  ,同时注意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在推进领导干部交流制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统筹规划。根据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的现状,按照领导班子组合的规律,搞好干部交流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求的预测,尽量把近期需要和未来趋势结合起来,做好长期的系统规划和近期的具体计划,使领导干部交流制度扎实有序推进。
  第二,周密安排。要对各级班子、现任干部的状况有一个符合实际的客观的评价,按照优势互补、梯次年龄和连续稳定的领导班子组合原则和领导干部成长规律,本着爱护、培养、提高的原则,结合每一个干部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及时准确地做好干部交流工作。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在一地党政领导班子中连续任职满十年的,一般应进行交流。领导班子的党政正职一般不作同时交流。应逐步实行易地提拔交流。
  第三,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交流牵涉到地区差别、生活习惯、家属安置、职称评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面对这些难题,组织和干部部门要耐心做干部及其家属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教育干部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安排,又要使家属积极支持干部的交流,同时还要在可能的条件下解决干部的实际困难,使得干部能够心情愉快地赴任。
  第四,坚持原则,严明纪律。干部交流的阻力主要不是来自认识不足的同志,而是来自少数陷入了“关系网”、宗派圈子或是舍不得丢掉自己长期经营的“地盘”的干部。对于这些干部,要给予真正的爱护,不仅要批评教育,尤其要坚决调离原地,决不能姑息迁就。要坚持原则,严明纪律:凡是组织决定交流的干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交接工作,按时到新单位报到;对不服从组织决定,不按规定时间报到者,就地免职;态度特别恶劣的,要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五,加强管理,定期检查。各级党委要经常过问交流干部的情况,关心他们的成长;要定期检查,切实保证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贯彻、实施。
  总之,随着形势的发展,各地都应注意创造和积累干部交流的经验,积极探索、及时总结提炼各类干部交流的有益案例,不断充实完善现有制度,使之尽快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从而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5月16日《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