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员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我们才能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新时期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把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奋斗历程充满艰辛,宏伟目标催人奋进。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取得新成就,迈出新步伐。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仍然需要我们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我们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个坚定不移”,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前进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是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所在。全党同志一定要深刻领会,牢牢把握,自觉实践,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
  
  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我们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的一个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提纲挈领,切中实质,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统筹兼顾,总揽全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实现良性互动,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我们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就能确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清醒认识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新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我国社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断,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
  新时期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这些都说明,我国依然处于不发达阶段,我们所达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