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50年深情关爱 50年辉煌巨变

作者:王存理 徐京跃 孙 波 杜峻晓 周志忠




  2007年4月,莺飞草长,塞上江南欣欣向荣。胡锦涛第三次考察宁夏,他叮嘱当地的回、汉干部,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宝贵机遇,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统筹抓好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等工作,扎实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宁夏从2002年开始凭借煤炭资源富集、交通便利等独特优势,举全区之力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使之成为宁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此次,胡锦涛深入考察了宁东基地。他指出,宁夏煤炭、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黄河水能资源富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独特。要依托自身优势,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又好又快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发展商务、旅游等服务业,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快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中央各有关部委继续加大对宁夏的对口支援力度,帮助宁夏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政策,做好宁夏相关专项规划与全国规划的衔接,深化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针对宁夏发展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给予特殊的帮助和支持。今年8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8条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宁夏进入了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50年来,宁夏的经济总量增长59倍,基本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50年前,宁夏人吃饭要靠国家大量返销,现在人均占有粮食530公斤,由粮食调入省变为粮食调出省;50年前连火柴、食糖都需要从外省调拨的宁夏,如今已建立起了以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
  我爱我的宁夏美,
  塞上明珠放光辉;
  高峡出平湖,
  大坝多奇伟;
  千里河套歌甜花香,
  广阔平原牛壮羊肥……
  这是人们对今日宁夏的深情歌唱。
  
  “把更多资金用在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用在改善民生上”
  
  宁夏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沙漠肆虐,生态脆弱,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给宁夏不少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难。特别是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恶劣,历史上以“苦瘠甲天下”而闻名。新中国诞生后,党和政府倾注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帮助西海固各族群众建设家园。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年复一年“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贫困状况。
  1972年,周恩来总理听说西海固人民还在干旱和贫穷中受煎熬时,不禁潸然泪下。他在中直机关7000人大会上说,西海固人民还在受苦,我这个当总理的有责任啊!随后,国家紧急调拨大批救济物资运往西海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很繁重,各族人民改善民生的愿望很迫切。宁夏作为民族自治地区、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只有把民生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谐,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7年岁末,一封寄自千里之外的长信,放在了胡锦涛的书案上。“俺贫水山区的老百姓,能在家门口喝上甘甜的井水,这是村里人从来都不敢想的事啊!乡亲们喝在嘴里,甜在心里,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感谢亲人解放军……”信的落款是:陡坡村全体村民。胡锦涛当年4月到陡坡村考察后,宁夏军区给水部队为村民们打出了三口甜水井。喜讯传来,胡锦涛欣然提笔作出批示:宁夏彭阳县陡坡村全体村民来信感谢宁夏军区给水部队帮助他们打井,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请向给水部队全体官兵转达亲切慰问。希望再接再厉,做出更大成绩。
  解决好人畜饮水问题,始终牵动着中南海。1995年6月,胡锦涛一到宁夏,就深入到旱情严重的宁夏同心县窑山乡,走进五道岭村回族农民马俊义、马俊珍的窑洞中,关切地询问了旱情和灾区群众的生活情况。当他听到群众饮水很困难时,嘱咐随行的当地干部,要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挂在心上,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处理好改革中的利益关系,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
  胡锦涛每次来到宁夏,都顶风沙,走荒漠,登沙丘,向当地干部、群众和科技人员仔细询问防沙治沙情况,同大家一起商讨运用先进科学技术防沙治沙的对策。2000年5月,胡锦涛还专门看望了全国治沙劳动模范白春兰。他强调,在生态环境治理中,一定要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把群众性的治理活动和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结合起来,把加大资金投入和依靠科技进步结合起来,把近期目标和长远打算结合起来,通过不懈的努力,真正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做好。
  对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是群众上学、看病、看电视等现实问题,胡锦涛一直牵挂于心。2007年4月11日至14日,胡锦涛深入西海固地区,走村入户,嘘寒问暖,反复强调要继续实施开发式扶贫,把更多资金用在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用在改善民生上,尽最大努力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让农村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临别时,胡锦涛饱含深情地寄语:祝愿乡亲们尽快富裕起来。
  向“世界级贫困”告别。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被公认困扰当今世界的两大难题——民族与贫困问题,已经和正在得到成功解决:西海固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由1993年的139.8万人减少到如今的5万人以下;贫困发生率也从1994年的15.6%下降到现在的3%以下。2007年西海固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215元,增长12.2%,成为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最快的地区。
  西海固的发展和变化,只是一个缩影。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今天的宁夏不仅实现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同时实现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初中升学率达到8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2%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以上,已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行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85%以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超过93%,位居西部地区前列;2008年,全区187个乡镇将全部建成文化站(中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沙漠化土地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65万公顷,减少到118万公顷,在全国率先实现沙漠化逆转,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走过辉煌50年的宁夏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平等、团结、进步、互助、和谐成为宁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一个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宁夏展现在世界面前,宁夏的明天会更好。
  (9月17日《农民日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