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作者:刘云山




  第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必须加强宣传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一种思想和精神,只有为人们理解认同,融入心灵深处,才能产生广泛影响,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通过生动活泼、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人民群众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引导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有效途径。要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之中,大力宣传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决策部署和规划安排,宣传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强意志和全国人民支援灾区的实际行动,宣传各条战线在抗震救灾精神激励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显著成效。要把抗震救灾精神作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内容,体现到学校思想品德课及相关教育教学之中,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做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者、实践者。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各条战线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和先进集体,他们的英雄行为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有力注解。要大力开展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活动,使他们的感人事迹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颂,使他们的崇高精神在人民群众中落地扎根。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是文艺创作的深厚土壤和不竭源泉,要精心组织好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让人们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心灵的震撼、获得思想的升华。
  第五,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贵在知行统一,真正落实到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上。认知是前提、是基础,践行是归宿、是落脚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联系各条战线的工作实际,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把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求成效。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最好体现。要引导人们以抗震救灾精神激励和鼓舞自己,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创造出一流业绩。热爱祖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要引导人们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敢于担当,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携手同心、守望相助、共渡难关,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见义勇为、扶危济困、乐于奉献,在日常的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总结推广抗震救灾斗争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推动城乡志愿服务深入开展,让一切爱心充分展示,让一切善举竞相推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进入恢复重建的重要阶段。夺取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要进一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团结大协作精神,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关心灾区、支援灾区,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各种形式的支持。要引导灾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用自己的坚强和毅力,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重建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要注意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同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过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不仅需要从实践上不断探索和努力,也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阐释。要深入研究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不断深化人们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深入研究抗震救灾精神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培育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培育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培育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揭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丰富升华的脉络与规律。深入研究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转化为人们实际行动的措施和办法,使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长久地发挥作用。
  (本文系讲话摘要)
  (据10月30日《人民日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