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糊里糊涂随大流儿
——谈从众心理
有个寓言故事,说的是在非洲的一个原始森林里,生存着许多种野生动物。一天一只鹿急惶惶地边跑边喊着说:“老虎来啦!老虎来啦!”长颈鹿一听“老虎”两个字,尥着蹶子就跑。猴子本来很机灵,可是也不问青红皂白,就扶老携幼地跟着跑。它们还都不住地喊着:“老虎来啦!”于是几乎所有的大小动物都跟着它们跑。它们不知跑出了有多远,在累得喘不过气来时才停下来。等了一段时间,并不见老虎的动静,才总觉得跑得有点莫名其妙。这时沉着的大象才问起谁先见到老虎的?结果谁也没有见到,就盲目地跟着跑来了。像这类盲目跟随的事情,在社会上也不少见。在物资紧缺时期,商店门前只要有人排队,有些人不管卖什么,就跟着往后排,不大会儿就排成了长蛇阵。即使是今天,在市场上你也会见到一个小贩卖东西,有一个顾客在同老板打交道,就会有第二个人驻足,接着有第三个人、第四个人,以至一群人随大流儿围拢着买老板的东西。
这种随大流儿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从众心理,或叫盲从行为。它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不自觉地在知觉、判断、行为等方面,表现出与群体中的多数相一致的现象。其实质是个体由于主体意识失落而对事物(现象)缺乏独立的分析、判断而盲目地接受多数人影响的结果,可以说是糊里糊涂地随大流儿的。这种从众心理与服从心理不同,前者带有盲目性、非理性,不具备服从、执行的性质,其行为效果比权威性的命令更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不自觉性;而后者属于硬性规定,带有依从性和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因此,当从众心理与群体的意志、利益一致时,能够促成群体行为的顺利实现,加强了群体的权威性,同时也免除了个体举棋不定的苦恼,加强了个体的安全感。但是,由于从众心理带有盲目性和非理性,也常常因对事物选择的失误而造成个体的心理疾病。
对这种心理疾病应采取有效的心理治疗的办法。应该树立判断事物的主体意识,对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在你确认此事确实符合公众的利益,又于己无害时,再决定参与其行动。决不可听见风就是雨,不假思索地随大流儿。因为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受思想的支配,应该始终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能信口雌黄,毫无道德意识。如果你认为群体的行动是对的,就应该积极地参与;反之,决不能因为怕伤和气,怕被人指责为“不和群”而随大流儿。一旦你参与的行为出了问题,你就应该承担责任,那时就悔而晚矣!
应该注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防止陷入盲从的误区。人的认识是有局限的,而且经常遇到认识上的盲点。对一些自己把握不准的事情,要多听听亲人或朋友的意见,从他们那里获取一些启示和开阔一下思路。这就有助于加强你的主体意识,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案。有时你只愿听某个你信得过的人的意见,这并没有错,可是他也会像你一样有认识的盲点,就容易把事情搞错。要是你能广泛地听取他人的意见,从多种意见中进行筛选,就能够找到最佳的行动方案。
再一点是当你面对选择,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就什么也别做。红尘喧嚣,让你手足无措,莫衷一是,那就干脆在心理上先冲个凉,给头脑降降温。你不妨到大自然中去散散心,看看山涧溪水,看看如黛远山,采些奇花异草,在冷静的思考中,增强对社会生活的洞察力。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冷却,你再回头看看你曾经面对的事情,就不难判断出怎么做才对。
|
|
|
映芳E书制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