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拉大旗,作虎皮”
——谈攀附心理
攀附心理与攀比心理不同,具有攀比心理的人一般是处于相近的档次上,对于望尘莫及的档次,如同嫉妒一样,几乎是不产生这种心理效应的。攀附则是一种攀高的行为,其攀附对象多是高于自身的显贵、高官或有利用价值的人。因此攀附心理是一种旨在联络地位高于自己的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感情需要的心理状态,俗称“傍大腕”或“傍大款”。
这种攀附行为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唐朝时科举考试实行“温卷”,就是在科举考试之前,应考举人到京城谒见显贵高官,以便求得关照或举荐。当年的李商隐进京应考时就曾投拜在令狐楚的门下,后经其子令狐綯的举荐中了进士。到了近些年,这类攀附的事类就更是不胜枚举。有的地方领导干部攀附省或中央的领导,以便受到上级的赏识,得到提拔;有的落魄文人攀附大款,为的是得到大款的施舍,把自己“文化垃圾”变成铅字;有的追星族抢镜头与明星的合影,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等等。这种攀附心理的机制基本上有虚、实两种:其实者为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多为有一定地位或职位的人,为了升迁、晋职或达到某种目的,寻求靠山,争取进入关照的视界,以便获得仕途的捷径;其虚者为虚荣心的满足,多为平头百姓或地位不高的人,他们对有地位、有影响的人或明星(名人)没法高攀到获得实利的地步,只是充满着神秘感和崇拜感,因之以结识他们或与他们合影来炫耀自己,使得虚荣心得到满足。
一般地说,攀附心理不会给他人造成损失,但是却容易使自身陷入心理障碍的误区。这主要是因为攀附心理能使人的自私心理膨胀,为达到目的而不惜铤而走险。如有的为攀附高级首长,拉关系,攀乡里,送礼行贿,无所不用其极;有的利用被攀附首长或明星的关系,瞒天过海,招摇撞骗,干些非法的勾当。不仅损害了首长、明星的形象,还污染了社会风气,损害了自身的形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于这种心理误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要明确攀附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品质。“攀附”是个贬义词,就像藤萝或牵牛花那样依靠缠绕或攀援其他的躯干才能使自己生存一样,带有一定的依赖性,也缺乏自我独立的品格。攀附人家的行为本身就降低了自身的价值,说明你不是一个生活的强者,而是依赖他人而苟且偷生的人。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写道:“我如果爱你—— / 决不象攀援的凌霄花, /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正是高尚的独立人格的体现,不依赖他人,不攀附他人,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奋斗精神来开创自己的天地。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和意义。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作出攀附他人的事情。
第二,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不要冀望通过不良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无论是哪种攀附者都有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想凭借显贵(名人)效应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或者通过取巧的办法来达到个人目的。的确有人借助于攀附显贵得到升迁,但这只是钻了社会法制和人事制度不健全的空子,并非正常现象。有位大学教师一直解决不了入党的问题,很是苦恼。后来她的一个老师当了某市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就攀上了这个关系,逐步提升,结果她却当了市人大的副主任。这仅是个个案,不能视为常例。要是你也想东施效颦,循着她的脚印走,恐怕就走不通。因此,如果你有雄心壮志,不必抄近路,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即使你得不到提升,自己也心安理得,不会被人指后脖梗子。至于那些以得到明星签名或合影为荣的人,更是虚无缥缈得很,你以人家为荣,人家还不认识你,就像一现的昙花一样,暂短的虚荣也是转瞬即逝的。炫耀过后的空虚只有你自己知道。
|
|
|
映芳E书制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