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预设的两大领域及其形式表达系统

作者:金立鑫




  提 要 本文讨论预设的范围及其主要的语言表现形式,通过对这些主要表现形式的分析,我们试图建立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预设系统,该系统可以用来解释不同语言中的预设形式。
  关键词 预设 语言形式 系统性
  本文要讨论的是各种预设的形式以及它们在语言形式上的系统性问题。
  
  一 预设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
  
  在传统逻辑学中,命题的逻辑值是二值的:非真则假。但自从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预设(Presupposition)的概念以后,引起了语义学家、逻辑学家的关注。因为这一概念打破了传统逻辑中简单的命题真假二值,将“没有意义”引入了自然语言的语义研究。如果一个命题中的预设命题不存在,这个命题就是没有意义的。例如上面的问题“你要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中的“你要鸡蛋了”就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客人可以说“我没说要鸡蛋啊”,指出其预设的虚假性,指出这一命题的第三种逻辑值。
  预设的规则可以定义为:B是A的预设,iff(A→B∧A→B)。这个定义可以读作:当且仅当A蕴含B并且非A蕴含B,B是A的预设。根据这个定义,在“美国国王是个狂想病患者”以及“美国国王不是个狂想病患者”这两个互相对立的命题中都存在一个“美国有一个国王”这一预先设定的命题,因此,“存在一个美国国王”就是这两个互相对立的命题的预设。然而,这个命题的预设也是虚假的,因此前面的两个互相对立的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既不能说是真的,也不能说是假的,它们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下面要讨论的是预设到底有哪些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预设的分析,分析或推导一个命题的预设可以从哪些方面下手。
  据说Karttunen收集了31种预设,而Levinson在他的《语用学》中选择列举了其中的13种(何兆熊等,2000:289):
  (1)定性的描述(definite descriptions)。确定性的描述其实内部有两小类:专名(确定性名词)和限定词(广义的修饰语)。
  (2)实情动词(factive verbs),如“知道”。实际上是“达成”类动词或者完成体动词。可以放在实现类谓词下面。
  (3)含蓄动词(implicative verbs),如“忘记”。属于实现类谓词。
  (4)表示状态改变的动词(change of stateverbs),如“停止”。属于实现类谓词。
  (5)表示反复的词语(iteratives),例如“重版”“返回”等,同上。
  (6)判断性动词(verbs of judging)(应该翻译为“评价性动词”),例如“评论”等。而评论的对象或过程通常是已经实现的。同上。
  (7)时间状语从句(adverbial clauses oftime),属于条件状语。准确地说,只有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才有预设,因此应该看作“实现状语”。
  (8)断裂句(cleft sentences),无论是Karttunen还是Levison,列举出断裂句,都犯了逻辑上的大忌。断裂句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本身并不能预设什么,只是其中的wh-所引导的部分是已经实现的事件。因此它属于“实现句式”。
  (9)表示比较的结构和词语(structuresand expressions indicating comparision),比较的前提是存在。可能是一个对象,也可能是一个过程或性状,因此它分别属于对象或过程中的相应部分。
  (10)非限定定语从句(non-restrictiveattributive clauses),同(8),非限定定语从句是已经实现的事件,同样,属于“实现句式”。
  (11)与事实相反的条件从句(counterfactualconditionals),同(8)同(10)。
  (12)问题(questions),同(9),其预设可能是一个对象,也可能是一个过程。
  (13)音系手段一语调或重读音节。多数情况下是对某一对象的强调,而这种强调仅仅是一种突出显示,并不改变对象已经存在的预设。例如“他妹妹上个星期五飞了北京”,其中的“他妹妹”“飞了”“北京”都可能被重读,但并不改变这些词在这个句子中原有的预设。因此,这一所谓的预设形式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罗列基本上属于开中药铺,缺乏逻辑性。我们是否可能对预设进行整理,从逻辑的角度给出一个系统来呢?我们不妨做一个初步的尝试。
  
  二 预设的系统化
  
  科学研究需要系统性,建立系统的目的是在把那些表面看起来几乎是无序的离散的对象组织起来,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结构。通过这一结构我们可以更为清晰地观察到这一对象的基本属性、主要特征、内部层次、演变顺序和演变可能性等等。同时也可以观察到这一系统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对对象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所有的预设都只能预设三类范畴:对象、过程、性状。对象属于空间世界(或者引申的空间世界),过程属于时间世界(或者引申的时间世界),性状属于心理世界。在语言中,对象由名词来表达,过程和性状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来表达,我们将动词和形容词合并为谓词。而表达这两类广义世界的语言形式无非是句式结构和短语结构(包括词本身)。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两大类表达范畴:对象和过程/性状,再根据它们的表现形式的可能性区分出下位小类:通过句式表达的和通过成分表达的,然后根据下一步的表达形式继续分类。如图:
  通过以上系统我们可以看到,预设可以分为对某种对象的存在的预设和对某种过程或者性质状态的存在的预设。而所有这些预设在形式上都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句式来预设,另一种通过句子中的某些成分来预设。
  在上面的系统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对象的预设,比较多的是通过句式的形式来预设的,而对过程或性状的预设除了各种句式之外,还有很多状语成分、补语成分起担当预设过程和性状的功能。在句子成分对对象的预设中,主要是由名词和定语来担当的。而一般的比较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和陈述句等都可以对对象进行预设。
  我们用上面的系统来将Levinson所列举的13类预设分别归类到上面的系统图中去:
  (1)属于确定性名词和修饰语。
  (2)实际上是实现动词或者完成体动词,属于实现类谓词。
  (3)含蓄动词属于实现类谓词。
  (4)表示状态改变的动词也属于实现类谓词。
  (5)表示反复的词语也属于实现类谓词。
  (6)判断性动词所评论的对象或过程通常是已经实现的,所以也属于实现类谓词。
  (7)时间状语从句属于实现状语。

[2]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