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认知在歧义的辨识与消解中的作用

作者:周明强




  提 要 从表达与理解是否一致看,歧义有真性、假性、强制三种情况,人们的认知直接影响歧义的辨识。认知在歧义消解中的作用是,接受者可以利用人们认知心理机制激活或者抑制歧义理解。表达者可以根据语境,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利用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消除歧义表达。
  关键词 语用 认知 歧义 辨识 消解
  
  一、引言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早在两千三百年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就在他的《工具论·辨谬篇》中,探讨了自然语言的歧义问题,亚里士多德对歧义的研究是为哲学辩论中的语言应用服务的。1930年,恩普森(w.Empson)发表了《歧义的七种类型》(Seven Types of Ambig—tuity)一书,开始从语言理论的角度研究歧义问题。1971年,科艾(J.C.Kooij)发表了专著《自然语言的歧义》(Ambiguity in Natural Language),更进一步系统地来研究自然语言的歧义问题。在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史上,歧义问题总是成为某个新的语言学派崛起时向传统阵地进击的突破口。美国描写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非常注意歧义问题的研究。
  自然语言的歧义问题,实质上是意义与形式(符号)之间的矛盾问题。同一形式(符号)与不同的意义相联系,就必然会产生歧义。值得注意的是,用什么形式(符号)表示什么意义,什么形式(符号)可以理解成什么意义,都与人的认知有关。自然语言的歧义有深有浅,它与人们的认知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由于人脑的认知功能,所以,人脑处理自然语言的歧义比机器要准确得多、方便得多。
  
  二、歧义与认知的关系
  
  认知(cognition)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以特定的目标为方向处理信息的过程。Norman(1981)认为人的认知系统在语言的信息处理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的情绪系统、调节系统都受认知系统的支配。歧义是多义的语言片断进入语境后仍然存在多义而形成的,它既与语言材料本身有联系,也与人们的认知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认知语境与各自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感知能力乃至心理情绪等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交际者的心理是不同的,即认知心理语境因人而异,同一人的认知心理语境随着情况变化也会有所调整”。从认知语境的角度来审视歧义,我们可以看到三种情况:
  一是语言表达并没有歧义,但理解者却做了另一种或多种理解,其理解有的是无故意因素的,这是“误解”,有的是为了某种目的,故意作此理解的,这是“曲解”。这两类理解都是没有理据的,还有一种是有一定理据的,但理据有一定的错位现象,这是“歧解”。二是表达本身就包含了两种及以上的意义,理解者当然可以相应地作出两种及以上的意义的理解,其理解属于“正解”,不存在“误解”、“曲解”、“歧解”现象。三是如果表达者为了增强一定的表达效果,而故意利用会使接受者作多种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就是一种“用歧”现象。人们所认为的表达上的歧义有以下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都与人们的认知相联系。
  
  (一)假性歧义
  表达本身并没有歧义,但理解者却误解出了另一种或多种意思,人们把这种现象视为歧义就属于“假性歧义”。我们曾在两个新人学的中文系班级(共100人)中进行了歧义句辨识度的调查(下文的数据也出于此),发现有对没有歧义的句子也会“辨”出有歧义的。如“王老师是个好老师”本是没有歧义的,99%的都这样认为,但有1位学生认为有歧义。又如“他喜欢游泳。”本也没有歧义,95%的都这样认为,但有5位学生认为有歧义。这些少数人理解出的歧义就属“假性歧义”。这种假性歧义的形成,在于理解者与表达者在认知语境的不一致,而溢出了一些别的信息,如认为“王老师是个好老师”可以指王老师的教学水平好,也可以指王老师的品行好、为人好等等;认为“他喜欢游泳”可以指他喜欢游泳这项体育活动,也可以指他经常去游泳。类似这样的理解,都是“假性歧义”,如果在交际中如果“听出”了这种说话者本没有的意思,便带来了“误解”。
  
  (二)强制性歧义
  也是表达本身并没有歧义,但理解者却出于某种目的而故意曲解为另一种或多种意思,这种表达“歧义”的出现,就属于“强制性歧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公共服务机构应当为残疾人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当给予方便和照顾;其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准予免费携带。”“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但盲人免费乘车却处处遭拒绝。杭州公交也因拒绝盲人免费乘车,被盲人童丰告上了法庭,杭州公交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法律是说‘盲人可以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可以免费’,不是‘应该免费’。”因此,虽然童丰打赢了官司,但杭州公交公司仍然不肯对盲人实行免费乘车。这位负责人对《残疾人保障法》的理解就是作了强制性歧义的理解,即人们常说的“曲解”。
  
  (三)真性歧义
  “真性歧义”才是语言上真正有多义到了语境中其多义也不能消除,或者虽能消除但接受者仍会产生歧异理解的现象。这种歧义才是值得我们注意和应该研究的。“真性歧义”的句子根据歧义度可分为深度歧义句、中度歧义句和浅度歧义句。浅度歧义句的识别度高,深度歧义句的识别度低。歧义度既与歧义的类型有关,更与人们的认知语境、语言的认知水平有关。我们的调查显示(括号里的数字为歧义句的识别率):
  
  1.由多义实词引起的歧义句识别度高。例如
  (1)他借了我五千元钱,还没还呢![97]
  (2)老张有个女儿很骄傲。[95]
  例(1)中的“借”有“借进”和“借出”的两种意义,例(2)中的“骄傲”有“自满”和“自豪”两种意义,接受者都辨别出来了。至于例(2)中还有语义指向的不同,被调查者不一定会意识到。
  
  2.由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句识别度高。例如:
  (3)他给我们讲了两个解放军战士抢救国家
  财产的故事。[94]
  (4)一些国家领导人发表了新年献词。[85]
  例(3)中的“两个解放军战士抢救国家财产的故事”既可是“两个”与“战士”组合,也可是“两个”与“故事”组合,例(4)中的“一些”既可与“国家”组合,也可与“领导人”组合。
  
  3.由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句识别度高。例如:
  (5)我们看电视学外语。[87]
  (6)你的车修得好。[82]
   例(5)中的“看电视学外语”的组合既可是并列关系,也可是状中关系,“看电视”是“学外语”的方

[2]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