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大”与“小”的对称与不对称及相关动因

作者:周 静




  提 要 我们从常态与非常态、对称与不对称角度考察汉语“大”/“小”在构词、短语、语用层面的各种情况通过限定与陈述作为划分词与短语的标准。最后从认知动因角度进行解释。
  关键词 大 小 常态 对称 动因
  
  一、常态与非常态
  
  1.1 “大/小”的内涵 “大”的内涵为事物占据的空间相对多,即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跟“小”相对(《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P229,下同),因此“小”就跟“大”相对,即低于一般或所比较的对象。
  1.2 常态 常态就是一般状态,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分类。如“天”、“地”、“人”、“水”、“文化”等。这些是与一般相匹配的,不用特殊说明或解释。非常态即不一般的状态,大多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入、再分类等,非常态需要标记。如“阴天”、“泥地”、“好人”、“洪水”、“传统文化”等。“大/小”也属于对常态的一种标记,表示特定的内涵。
  1.3 二分与标记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林林总总,难于归纳和分析,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客观世界和用语言将其分割储存,一般倾向于将对象简化而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二分。如果对客观世界进行二分,那么大千世界有很多都是对称的,因为人们对典型的把握是最容易的,也最简单,由于简单所需要的分类及认知成本就很低,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符合人类的生存原则。选择两极作为典型的如:
  生死(生命的两极)、善恶(道德的两极)、是非(价值的两极)、男女(人类的两极)、天地(空间的两极)、终始(运动的两极)、旦暮(时间的两极)、前后(相生的两极)(冯胜利,2003)
  对两极进行标记以便再分类可以有更小的类别,直接用“大”与“小”标记,如:
  生死头等大事、大善大恶、大是大非、大男大女、天地大无边
  个人生死小事一桩、小恶勿为小善勿轻、小
  是小非不能忽略、小男小女、小天地表现在语言上就有对称现象。如:
  山:大/小山 河:大/小河 房子:大/小1.4 标记的范围 “大”与“小”最常用的范围是空间,由于“大/小”有表述方便、概括恰当、典型性强等优势,因此由空间领域扩张到数量、时间、强度、性质状态等等领域是十分自然的。如“大川、晌午”(时间)、“大/小雨”(容量)、“大/小声”(强度)、“大/小半”(量)、“大/小胜”(性质)等等。除此之外,由于“大”的“占据空间相对多”的语义,“大”指超出和容易满足需要,符合乐观原则(沈家煊1999),因此一般来说“大~”组合在感情色彩上倾向于褒义,如“大方”、“大家”、“大气”、“大智慧”等等。反之“小”的“占据空间相对少”的语义,对人不利,因为这不利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一般来说“小~”组合在感情色彩上趋于贬义,如“小气”、“小见”、“小人”、“小聪明”等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大/小、”对称基础上的,也就是标记非常态基础上的。
  
  二、“大”与“小”的对称性
  
  客观世界有对称的一面,如“永恒/瞬间”,“上/下”、“左/右”,“好/坏”,“进/退”、“生/死”等等,这表明作为存在的时空、性质状态、动作行为有对称性。在大千世界之中对称是一种客观存在。
  2.1 构词层级的对称 对称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就以占有空间相对性的“大/小”而言,对称的机率更大一些,那么作为性质状态的形容词更是这样,吕叔湘(1984:P73)曾指出,世间的事物名称,一般是有“大”必有“小”。如“大/小麦”、“大/小脑”,“大/小人物”,“大/小午夜”等等。如:
  第一,空间对称:大肠/小肠 大潮/小潮 大葱/小葱 大刀/小刀 大花脸/小花脸 大脚/小脚
  第二,时间对称:大月/小月 大晌午/小晌午大小子/小小子
  第三,数量对称:大买卖/小买卖 大队/小队 大家庭/小家庭 大量/小量 大数/小数
  第四,音响对称:大调/小调 大曲儿/小曲儿
  第五,序列对称:大弟/小弟 大儿/小儿 大姑子/小姑子 大孩儿/小孩儿 大舅子/小舅子
  第六,认知对称: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大春/小春大寒/小寒 ,-k.g/小名 大人物/小人物
  这些对称表明客观世界的对称可以直接反映在语言之中,因为语言作为客观世界的概括反映,在人的大脑中要重新建构一个与客观世界相对的主观世界,那么词语的对称也应该是必然的。
  2.2 短语层级的对称 在短语这个层面上“大~/小~”的对称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子极多。一般来说能够占据空间的物质名词,有“大~”的说法就有“小~”的说法。如:
  同学:大/同学 徒弟:大/小徒弟
  王刚:大/小王刚(指人名词)
  书架:大/小书架 书包:大/小书包
  桌子:大/小桌子(物质名词)
  广州:大/小广州 教室:大/小教室
  车站:大/小车站(处所名词)指人名词中的身份或职业名词中用“大/小”区别大多指年纪,“同学”、“王刚”、“徒弟”用“大/小”起分类作用,有时是指年龄的“长/少”,如“同学”;有时既指“年龄长/少”也指排行,如“徒弟”、“王刚”。物质名词则是最接近基本义的:所占空间多,如“书架、书包、桌子”用“大/小”分类就是如此。至于处所名词用“大/小”分类则是具体的面积、体积的分类。至于抽象名词有的也可以有对称,如:
  道理:大道理/小道理 感觉:大感觉/小感觉
  印象:大印象/小印象 逻辑:大逻辑/小逻辑
  功夫:大功夫/小功夫 概念:大概念/小概念“大道理”指“涉及真理、国家民族的道理/为自己狡辩的理由”,“小道理”指“具体的是非”;“大感觉”指“总体感觉”,“小感觉”指“具体感受”;“大印象”即“总体印象”,“小印象”即“具体感受”:“大逻辑”指“生活的总的规律”,“小逻辑”指“生活的小的规则”;“大功夫”即“比较深的功夫”,“小功夫”指“一般的功夫,解决具体问题的功夫”;“大概念”指“上位概念”,“小概念”指“下位概念”。这一类的“大/小”对称比较少。
  在这个层级上,“大/小”对称显得更为普遍和多样化。因为“大/小”是一种相对的、主观的性质与状态。这种主观与相对性就使“大/小”的组合自由度大大增强。如:
  “大个子/小个子”、“欠飞机/小飞机”、“大成本/小成本”、“大月亮/小月亮”等等。
  “成本”本来应该是分“高/低”,“月亮”本来无所谓大小,但由于主观性的作用,都迁移到占有空间的“大/小、”性状上来,因此能够成立。
  2.3语用层级的对称 人们有一种最基本的认知倾向就是简化,应用“大/小”来获取加工信息尽

[2]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