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颜色词“青”及其国俗语义探析

作者:王玉英




  1.引言
  
  颜色词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这是因为颜色词具有独特的语言功能。除了表达客体的概念意义之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语义上既相似又相异:在修辞上有褒有贬。颜色词的产生和使用与一定的民族及其历史相联系。一般认为,由于人类思维有同一性,且人类物质生产有其一致性,颜色词的命名和运用就有相似性。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发现,虽然汉英民族对基本颜色的分辩感知大体相类似,汉语中常用的基本颜色词“红、橙、黄、绿、青、蓝、紫、白、黑、灰”十个词,在英语中可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九个“red,orange,yellow,green,blue,purple,white,black,grey”,惟独“青”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词,出现空缺现象。“青”在汉语中是个比较活跃的词,无论指颜色还是指文化,都显示出它的独特性,表现在“青”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在对外交流和翻译时有点令人望“青”生畏。因此,了解“青”谓何色,“青”表何义,确有必要。
  
  2.“青”之颜色及其语义
  
  根据汉语“青”的使用范围及语义所指和表达,“青”作为颜色词,可以指绿色、蓝色、黑色和白色。“青”的国俗语义大多数都是通过相关事物联想引申而来,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同其它颜色词一样,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和较高的修辞价值。
  
  2.1“青”指绿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是“五色”(青黄亦白黑)之一,五色配五方(东南西北中),古以青为东方之色,即春色,象征万物生长。由此与绿联系在一起。“青”指绿色,似植物叶子的颜色。绿色总是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与一般词搭配,指事喻人。如:“青光”,即绿荧荧的光色,由此转意为春光、光明。唐李涉《与弟渤新罗剑歌》:“青光好去莫惆怅,必斩长鲸须少壮。”人们以“万古长青”比喻永远像春天的草木一样生气勃勃。杨朔《万古长青》:历史可以数到一万年,十万年,李家法却永远是十九岁,永远像春天一样,万古长青。 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充满生气,人们将春天喻为“青春”。“青春”常用以指青年时期常喻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我们要把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已成为中国传统教育之训。老舍《骆驼样子》十七:“她没有过青春,而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希望。”没有“青春”的人,是不幸的,令人怜悯的。年纪轻的人被称为“青年”,是青春之人。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二四:“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青年人代替年轻人。又如:“青枝绿叶”是青绿色的枝叶,用以比喻年轻。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九:“老孙头说:‘老了呀,老弟,要是在你这样青枝绿叶的年纪,别说这五十斤胡子,就是五百、五千,也挡得住。”“青青”重叠而用指年纪很轻,用以形容久盛不衰。唐玄宗《赐新罗王》诗:“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青青”还借指杨柳。古人惜别多折杨柳相赠。宋贺铸《减字木兰花》词:“西门宫柳,满把青青临别手。”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诗人采用叠音搭配,使语言产生音响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影响。
  农作物的生长大都经过从绿到黄的周期,“绿”表示生长期,“黄”代表成熟期。“绿”与“黄”这个自然现象在语言中成了新与旧、少与老、幼小与成熟的象征。如“青黄不接”原指陈粮已经吃光,新庄稼还没有成熟。后用来喻指后继人力、物力、财力的暂时中断。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在这青黄不接的时期,只有三五个老辈在那里支撑门面。”也喻指新旧失去衔接。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不过中国没有这种文学——对旧制度挽歌,对新制度讴歌:因为中国革命还没有成功,正是青黄不接,忙于革命的时候。”
  因“青”指“绿”,绿又使人联想到嫩绿,不成熟,幼稚。如人们把绿色未成熟的幼果称为“青皮”,由此而产生引申义。周立波《山那面人家》:“我们走进门,一个青皮后生子满脸堆笑,赶出来欢迎。”这里“青皮后生”喻指未成人、幼稚的少年。“青梅”是绿色的尚未成熟的果子,喻指幼童。“青梅竹马”语出唐李白《长于行》之一:“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后以“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儿童之间两小无猜、天真无邪的情状。也借指自幼相好的青年男女。古华《芙蓉镇》第一章:“一对青梅竹马,面对面地站在一块岩板上。”这里颜色词的使用增强了人物形象的可视性。
  在古代,因服饰所致,使“青”增加了贬义色彩。如“青巾”,即绿色头巾,是元代娼家专用服饰。《元典章·礼制二·服色》:“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巾。”从古代的“青巾”到现代的“绿帽子”,其语义约定俗成,成为那些被蒙在鼓里或默许妻子不贞的男人的代名词。“青楼”原指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后亦用以指妓院或妓女。“青楼楚馆”用以指歌舞场所,亦指妓院。这些词语的产生表现出汉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色。
  
  2.2“青”指蓝色
  “青”用以指蓝色的天空,故称“青天”。青天就是晴天,晴天使人心情愉快,心旷神怡,因此“青天”常喻指光明美好的世界。贺敬之、丁毅等《白毛女》第六幕:“今天咱们翻了身,今天咱们见青天!”因“青天”可指晴天,蓝天,“青天霹雳”则是晴天打响雷,常用以喻指突然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事情。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余接此札,如闻青天霹雳:即肃书认罪,觅骑遄归,恐芸之短见也。”这种借天气喻事,清新而含蓄,自然而淳朴,耐人寻味。
  “青天”还喻指清官。历史人物包拯,家喻户晓,人称“包青天”,被视为主持公道、为民请愿、为民服务的大清官。为人清正、廉洁,被称为“青身”。《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四·雁门大守行》:“青身苦体,夙夜劳勤。”政治清明说成是“青天白日”:唐·王建《寄分司张郎中》诗:“青天白日当头上,会有求闲不得时”。
  语言根植于社会自然环境,语言中比喻的产生往往受到某种自然环境的影响。如“炉火纯青”,源于颜色自然现象。古人一般用木材或煤炭做燃料,这些燃料中都含有碳、氢元素。供氧不足时燃烧不充分,未燃烧的碳粒变成烟随上升的气流进入空气中:在高温下燃烧的碳发出红光即火焰。若供氧充足并且燃料中的氢也会参加燃烧,氢燃烧的温度更高,发出蓝色的火焰。古人称蓝色为青色。后来人们根据碳粒燃烧至出现蓝色火焰达到精纯高度这一特点,通过联想产生新义,用“炉火纯青”比喻品德修养、学问、技术或专长等达到精纯完美的境地。《孽海花》二五回:“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把“青”与具体物象相结合,给人以鲜明生动的视觉感受。
  
  2.3“青”指黑色
  “青”常与其他颜色词搭配,形成对照或相互比较,引申出国俗语义。如“青”与“白”对举,同“黑”与“白”,比喻是非,曲直。《封神演义》第十六回:“若放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