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新闻语言中的焦点标记词“是”与主观性

作者:杨 娟 段业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提要 “重要性”新闻传播者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判断出的结果,是新闻传播者主观性的一个方面,焦点标记词“是”就是突显信息重要性的语言手段之一。“是”把自身携带的突显功能附加到其后成分上,用这种形式上的结构来对应概念结构,“是”所突显的成分在概念中是相对重要的信息。本文调查了不同媒介和不同新闻体裁中“是”的使用情况,并做出一定的解释。
  关键词 突显 焦点标记词“是” 主观性 象似性原则
  新闻事实在客观世界中有时间上先后和空间上排列的差异,而没有重要性大小的差异。重要性是新闻传播者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做出评价的结果,依据的价值标准包含了新闻传播者的视角、情感、认识等等,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是新闻传播者主观性的一个方面。
  发话人会把信息中相对重要,需要受话人格外注意的信息点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表示出来。在口语中,发话者可以借助语调重音手段来强调相对重要的信息点。句子的任何位置上的句法成分都可通过负载重音来成为受强调的信息点。在书面语中,发话者需要借助句法手段,比如添加或利用焦点标记。相对重要的信息点叫信息焦点,“是”就是一个能突显焦点信息的焦点标记词。
  (1)是我们明天在录音棚用新设备给那片子录主题歌。
  【用于回答“哪些人”】
  (2)我们是明天在录音棚用新设备给那片子录主题歌。
  【用于回答“哪天”】
  (3)我们明天是在录音棚用新设备给那片子录主题歌。
  【用于回答“在哪个地方”】
  (4)我们明天在录音棚是用新设备给那片子录主题歌。
  [用于回答“用哪种工具”】
  (5)我们明天在录音棚用新设备是给那片子录主题歌。
  【用于回答“给哪个片子”】
  这几个句子传达的深层语义信息相同,而在表层句法结构上,因为“是”所具有的“焦点特征”附加给了与“是”紧邻的成分而使各句相异,区别在于各句强调的焦点成分不同,被强调的成分是说话人在心理上觉得相对重要的成分。“是”在各句中把句子分为两个部分,“是”标记了其后成分的焦点身份。在语音上“是”后的成分也是突显对象,表现为重读。与焦点标记词“是”的强调功能相同的还有强调格式“是……的”,格式中的“是”也起焦点定位作用。这些明显的标记词或标记格式可以用来提升与语义表达相对应的结构成分的地位,这种方法在新闻语言中也经常使用。
  (6)拉米:全球贸易谈判最终协议是可能达到的
  (人民网2005年11月14日)
  (7)韩国肥皂剧如何出笼的?编剧原来多是家庭主妇
  (新华网2005年11月29日)
  (8)碰撞:高官腐败,工资低()“憋”出来的?
  (人民网2005年7月9日)
  (9)叙证人:我是受威胁作的伪证
  (《扬子晚报)2005年11月29日)
  (10)(引题)在WTO的23个协议中,21个是针对政府的
  政府谋变接轨WTO
  (《现代快报》2004年12月10日)
  (11)日本如何不断强化远洋、远程作战能力的?
  (《解放军报》2005年11月30日)
  这是六则新闻的标题。例6、9引用的新闻人物的原话,“是”提升了其后成分的受关注度,明显地表现了说话人的主观倾向性,在这里直接引语的形式可消解新闻媒体的主观倾向性,增加客观真实感。例7、11都是问句形式,标题中包含特殊疑问词,这些特殊疑问词本身就含有焦点特征,在语用功能上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例10在引题中出现焦点标记词“是”,提升了“针对政府”的结构地位,为正题作了铺垫和解释。例8中没有出现“是”,取而代之的是“是……的”结构形式在口语中的变异形式“……的”,其功能和“是……的”等同,起焦点定位作用,例8是一名网友的评论。
  焦点标记词“是”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闻标题中都不多见,因为新闻语言,尤其新闻标题要体现新闻传播者客观的态度和中立的立场,而焦点标记词“是”是一种提升部分句法成分结构地位的显性形式,能明显地反映新闻传播者的主观倾向性。所以,在新闻标题中出现的焦点标记词“是”或句法格式“是……的”一般分为两类:
  1、使用直接引语标明来源,这种直录的方式可以减少媒介的主观倾向性,如例6、例9都是直接引用新闻人物的原话。
  2、在解释性报道或评论中使用标记词“是”。与消息相比,解释性报道或评论具有鲜明的个体倾向性,标记词“是”有助于个体观点、意见的表达。如例7、例11都是新闻评论。
  我们统计了《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5年·第六届)和《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00年度·第十一届)中的部分新闻篇目共69篇,新闻正文中出现焦点标记词“是”的统计数据如下:
  从中可见:
  (1)在每种新闻媒体的新闻中,通讯中出现焦点标记词语“是”的频率都比别的体裁高。体裁与体裁之间运用焦点标记词“是”的差异在广播和电视新闻中表现得更明显。
  (2)在焦点标记词“是”的统计数据上,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的统计数据非常接近,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网络新闻脱胎于报纸新闻的特点,更因有很多新闻(标题除外)直接取自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所以网络新闻在语言方面还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风格特征。
  (3)广播和电视新闻可利用媒体优势直接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言行,这中间少了新闻传播者加工的痕迹,但是同时也直接反映了新闻人物的情感倾向。广播和电视新闻中“是”多出现在人物对话中,这是突显标记词“是”出现率比较高的一个原因。同时也是新闻传播者消解媒体自身主观倾向的一种有效方法。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对语言的运用与我们怎样感知周围的事物和情景有密切关系。外界对大脑的刺激是杂乱的,多样的。大脑要对它们进行处理。由于人认识客观事物的经验不同,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人脑中的图像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意象的突显部分。意象就是形成一个概念或概念结构的具体方式。在心理学上指对事物的感知在大脑中形成的表征。对语言意义的描写就是描写概念形成的意象,“一个述义(语义结构)在相关认知域中的覆盖范围称为基体(base),基体的某一部分如成为‘注意的焦点’或被突显就叫做侧面(profile)”。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结构,特别是句法结构甚至句法规则是非任意的.是有理可据的,也就是说,句法结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这叫句法的象似性原则。反过来,我们也可由外显的语言结构推知其所直接映照的概念结构。焦点标记词“是”提升和表征焦点就是语言结构从外在形式上对内在概念结构的反映。“是”定位其后紧邻成分为焦点成分,其最终目的是显示这些成分所对应的意义在整个概念结构中的重要性,起突显意义的功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