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论“连”字句的梯级逻辑

作者:罗 晖




  1.“连”字句的梯级特性
  1.1 梯级算子简述
  梯级算子(scalar operator)主要指语言中的一些引导人们进行梯级运算的词汇或语法构式,例如:
  (1)A:她会画画吗?
  B:会,实际上,她画得还挺不错。
  例(1)中的“实际上”作为梯级算子在对话中衔接了上文中的语境信息“会画画”和新的话语信息“画得还挺不错”,促进其构成一个程度递增的等级,实现语气的提升。
  1.2 “连”字句的形式分类
  1.2.1 显性句
  (2)不仅我姐、我妈怕他,连我姥爷都怕他。
  显性“连”字句一般都是复句,句中会出现与“连…都/也”结构中的成分相关的对比项,如(2)中的“我姐、我妈”与“连”字分句的“我姥爷”对比。对比项的出现使此类“连”字句具有明显的梯级特征。我们将“连”字分句s·的结构表示为“连Ti都/也VP”,用“Ti”来代表“连”字后的焦点成分;另外,用S来表示去掉“连…都/也”结构后的命题函数“T—VP"。以(2)为例,可以对其进行如下的改写:
  (2)S(Ta),S(Tb),s*。
  ①s(Ta):怕他(我姐)/②s(Tb):怕他(我妈)/③S(Ti):怕他(我姥爷)
  例(2)是典型的递进句式。依据不断递升的语义关系,说话者认为相对于我姐和我妈来说姥爷是最不应该“怕他”的,所以就“怕他”的可能性来说,我姐最大,我妈次之,姥爷最小,亦即:不可能性Ti>Tb>Ta。换一个角度,如果最不应该害怕的姥爷都怕,那么我姐和我妈也一定会害怕,亦即:当且仅当S(Ti)为真,S(Ta)、s(Tb)为真,也可表示为S(Ti)一s(Tb)一s(Ta)。我们称Ta、Tb、Ti之间的这种存在语义或语用价值差量的序列为“梯级”,称s(Ta)、s(Tb)、S(Ti)之间的这种单调衍推关系为梯级衍推。函数S形成的不同命题中,Ti—VP的可能性最小,Ti处于梯级的极端。
  1.2.2 隐性句
  (3)连女孩子都不叫苦。(崔希亮1993:117)
  (4)她是菩萨心肠,连蚂蚁也不会踩死一只的!
  隐性句中不会出现与“连…都/也”结构中的成分相关的比较项,其“梯级”是隐含的。首先,梯级有可能隐含在语境预设中。崔希亮(1993)发现在“一些男孩子叫苦”的语境中话语(3)有可能被说出,因此(3)的可能预设之一是“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叫苦”,预设中的“男孩子”是(3)中“女孩子”的比较项,两者形成梯级,构成衍推关系。其次,隐性“连”字句往往具有周遍义,也就是说,“连T都VP”意味着集合T中的其它成员“Ta、Tb、Tc”都VP,如(4)就蕴含着“她什么样的生命都不愿意伤害”之义。在这种情况下,梯级是隐含在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常识性的背景中的。
  我们这里可将隐性、显性“连”字句的“梯级”特性总结为:(i)对于任何一个“连”字句si’来说都必然存在着一个sj(si的焦点为Ti,Sj是包含变量Tj的命题集合,j≥l,Tj≠Ti)。(ii)S j为真当且仅当Si为真。“连”字句的梯级特性说明了“连…都/也”结构的梯级算子性质。
  1.3 语义梯级和语用梯级
  1.3.1 语义梯级和语义衍推
  Israel(2004)曾指出,人类大部分的基本概念域都是以梯级形式存在的,例如感知域、情感域、评价域等都表现出程度和等级的特性,这些特性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在语言的词汇语义中。下面的例子反映了对立关系中不同的语义梯级序列:
  数量:<全部大多数许多有些>;<没有一点儿少数>
  评价:<优秀优异优良>;<差良>
  这些基本概念域的语义梯级都可在“连”字句的使用中得到体现:
  (5)晓晓上幼儿园大班,别说10,连100都能数到了。(数量域:1、2、3...100)
  (6)你个小连长,怎么连师长下的命令都不听?(等级:连长.师长)
  可见,以语义梯级为基础的衍推反映的都是逻辑推导关系。
  1.3.2语用梯级和语用衍推
  (7)椅上椅下,桌上凳下,连头发茬中都捏了几遍,总找不到那把钥匙。
  “椅上椅下”“桌上凳下”和“头发茬中”不存在大小、强弱等语义上的关系,所以不是一个语义梯级。Fauconnier(1975a,1975b,1976)和Hirsehberg(1991)指出,梯级推理并不一定遵守严格的语义逻辑关系,相比之下,它更可能反映人们对于世界的一般性认识和体验。例如:
  (8)<语文数学英语>
  序列(8)中的各项同是学科的名称,很难从语义上说孰轻孰重。如果在某一次偶然的中学考试中,语文题最难,数学次之,英语最容易,就可以形成例(8)中的梯级。这些梯级反映的都是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事物的等级性的评价;这些等级在某些语境中可能成立,在其它的语境中又可能不成立,甚至还可能发生等级次序的改变和颠倒。如果在另一次考试中,数学最难,语文次之,英语最容易,则例(8)的梯级又会变为<数学语文英语>。我们称这样的梯级和相应的衍推为语用梯级和语用衍推,他们往往是依托于语境而临时构建的。
  2.“连”字句的梯级模型阐释
  梯级模型(Scalar Model)是对不同梯级衍推形式的概括,它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的认知模式,是“连”字句使用的认知基础。
  2.1 周遍义的产生:极量和极性
  上文提到“连”字后的焦点成分T是梯级的极端。梯级又被称为量级(沈家煊2003),梯级的极端代表“极量”。这个极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后面“都”后成分的极性,即VP对肯定形式(正极性)或否定形式(负极性)的选择。极量和极性相互作用产生周遍义。
  (9)a我连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周遍义:我使出了所有的力气)
  b我连吃奶的力气都使不出来。
  (10)a屋里连半个人影都没有。(周遍义:屋里没有任何人)
  b屋里连半个人影都有。
  例(9)中的“吃奶的力气”代表语用梯级中的“极大量”,它与VP的正极性相互作用产生周遍义,被称为完全(或全量)肯定。例(10)中的“半个人影”为“极小量”,它与VP的负极性相互作用产生周遍义,被称为完全(或全量)否定。
  2.2 极量和极性关系的分类
  考察汉语“连”字句的极量、极性和由此产生的周遍义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类:
  (11)公司连一分钱也没有补贴。
  (12)连最能喝的李胖子也躲到了桌子底下。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