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词序颠倒 语意大变

作者:王一鸣




  说话、作文,说到底是在遣词造句。一句话中的字词的排列顺序至关重要,它涉及到语意表达是否准确;如果词序颠倒,语意往往迥然不同。略举数例佐证。
  
  一
  
  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里载有一则轶事:某考官批阅三篇劣等文章时,按等级分别在上面写了三条批语:“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虽然使用的是相同的三个字(词),但词序不同,等次分明,而且极富感情色彩,令人拍案叫绝。
  “放狗屁”,是个无主句,隐去的主语是“人”,人在放狗屁,毕竟是人而不是狗。“狗放屁”,主语是“狗”;狗放屁与人放屁相比较是等而下之。“放屁狗”,是个词组,中心词是“狗”,修饰语是“放屁”;这条狗别无长处,只会放屁,与狗在放屁相比较又等而下之。
  
  二
  
  杨树达编著的《汉文文言修辞学》第三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
  曾国藩参劾李氏的奏折中的“屡战屡败”,突出“屡败”,说明李氏将兵元术,指挥不当,屡吃败仗,应予查办。曾氏的幕僚中有个人想必与李氏私交颇深,为其“缓颊”(代人讲情),在文稿上将四字颠倒成“屡败屡战”,强调“屡战”,语意“大异”:虽然一次又一次败下阵来,却志不堕,气不馁,重整旗鼓,奋力反击。照此理解,不仅不应查办,还应嘉奖。
  
  三
  
  一个合成词,如果词序颠倒,词义往往迥然不同。今举一例:2000年5月12日《姑苏晚报》刊登一则新闻,标题是“女儿亡命日本母亲获赔六百万”,说的是女儿在日本遇车祸死亡,获得赔偿。显然,“亡命”是“命亡”之误。
  “命亡”这个词好理解,即生命丧失,丢掉性命。“亡命”这个词要费一番口舌解说。
  “亡”本作“丛”。《说文解字》:“逃也。从人,从L。”这是个会意字。高亨有一段精辟解说:“《说文》与金文之丛,皆从人而伸其臂向前,伸其足向后,伏身而卧之状也。从L(yTn),隐蔽之处也。逃亡者恐人发现。故伏身而卧于隐处。甲骨文或从人直立于隐处。”(《文字形义学概论》182页)由于甲骨文与金文、小篆在形体上略有差异,学术界对“亡”的本义说法不尽相同,但作逃跑解这个基本意义无争论,在古籍中也屡见不鲜。比如,《战国策·楚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史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这两段文字中的“亡”均指逃跑,现代词语“流亡”、“逃亡”也是用这个意义。至于“亡”作外出未返解,作失解,作死解,是词义的引申。作无解,要读wd,是双声通假字。
  “亡命”之“命”非生命之“命”,而是通“名”,即“名籍”,用现代话说是户籍名册。“亡命”即脱离名籍,改名换姓,逃亡在外。如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第三节:“大革命失败后,我到日本去亡命。”就是用这个意义,如果理解成郭沫若到日本去丧命,岂不大谬。至于成语“亡命之徒”,那是指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
  
  四
  
  执笔行文注意词序的排列,张口说话又何尝不如此。袁晓园在《智慧的结晶文明的奇迹——漫谈中国语文》里说了一则笑话很能说明字词颠倒,语意大变这个问题。直录如下:
  有个饭店,有个跑堂的看外面进来了一个阔人,问这里有什么吃的。堂倌就很客气地讲:“您吃什么有什么。”一会功夫.一个穷酸的贫民走进来,也问有什么吃的,堂倌看看他说:“你嘛,你有什么吃什么。”(见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第一集《论中国传统文化》39l页,三联书店1988年1月第1版)这个堂倌的回答,一个是“吃什么有什么”,一个是“有什么吃什么”,用词一个未换,只是词序颠倒了一下,那种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却暴露无遗。
  总之,张口说话,执笔行文,词序排列,不可不慎。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