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略论杜诗的飞动之美  

作者:胡绍文




  提 要 杜甫在诗歌理论方面提倡“飞动”之美,在创作中也实践了这一美学追求。杜诗的飞动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赋予景物飞动的气韵;飞动的画面迭现;动态性意境的营造。
  
  关键词 杜诗 飞动之荚
  
  杜诗的飞动气韵,前人屡有论及。与杜甫同时的任华称赞杜诗“势攫虎豹,气腾蛟螭。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p5这段评论突出了杜诗的飞腾之气以及写景体物化静为动的笔法。杜牧则道出了杜诗动态美的震撼力:“少陵鲸海动,翰院鹤天寒”。宋人张伯玉以夸张的笔法赞美杜诗的飞动之气:“寂寞风骚主,先生第一才。诗魂躔斗壁,笔力撼蓬莱。运动天枢朽,奔腾地轴摧。万蛟盘险旬,千马夹雄才。势走岷峨尽,辞含混沌来。”宋人田锡将杜诗的特点概括为“飞动混茫”,这一点历来为杜诗研究者所重视。
  
  一、杜甫对“飞动”的艺术追求
  
  最早将“飞动”作为文论的标准是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建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到了唐代,“飞动”一词在诗文评论中屡屡出现。沈俭期《祭李侍郎文》:“思含飞动,才冠卿云”。皎然《诗式·诗有四离》其四:“虽欲飞动而离轻浮”,说诗歌要有飞动之气,却又不得飘忽轻浮。日僧遍照金刚的《文镜秘府论》中,列举了诗的十种体势,第七种为“飞动体”:
  飞动体者,谓词若飞腾而动是。诗曰:“流波将月去,湖水带星来。”又曰:“月光随浪动,山影逐波流。”此即飞动之体。从《文镜秘府论》的解说来看,“飞动体”首先要求选词要有动态感,状若飞腾;其次,要求诗句形象生动,给人以动态美,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正是魏晋以来文学创作中对飞动之美的艺术追求,直接影响了杜甫的审美趣味。业师胡奇光先生认为:“‘飞动’的伟词能惊人,而‘清省’的秀句能悦人。虽然杜诗亦有‘清省’的秀句,但他的审美趣味无疑重在飞动之美。”杜甫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倡飞动之美。杜诗六处言及“飞动”,其中四例是关于诗歌理论的阐释: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长使参三十韵》)精微穿溟痒,飞动摧霹雳。(《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神融蹑飞动,战胜洗侵凌。(《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
  平生飞动意,见尔不能无。(《赠高式颜》)
  杜甫之“飞动”,是指诗歌的意象神采飞扬,达到了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仇注日:“用意惬当,则机神飞动。此诗思之妙。篇势将终,而元气混茫,此诗力之厚。”杜甫提倡文思飞动,从而达到“混茫”的艺术境界。张志烈先生将这种混茫境界概括成四个方面:艺术形象巨大、深刻而密集;意象效果飞动;给读者以惊感;启人深思。其中“飞动”是“混茫”的重要前提,“飞动”是将艺术想象、诗歌的意境与读者三者之间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飞动摧霹雳”,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飞动”的震撼力。“神融蹑飞动,战胜洗侵凌”一联,强调“飞动”的重要性:诗文中有飞动之气,便可技压群芳。仇注引《杜臆》曰:“神融句,谓文有生气。战胜句,谓文无敌手。”“平生飞动意,见尔不能无”。足见杜甫是将“飞动”作为创作的一贯追求。
  综上所述:“飞动”是杜甫诗论的重要方面,也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标尺。杜甫所提倡的飞动之美,是指诗歌要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达到飞腾的境界。正是这种对于飞动之美的追求,使杜诗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二、杜诗的飞动之美
  
  杜甫对飞动之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诗论方面,更直接而突出地体现在诗歌创作实践方面。杜诗的飞动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赋予景物飞动的气韵
  要实现飞动之美,诗歌的意象应当神采飞扬,具有飞动的气韵。杜诗中往往通过动词炼字,赋予所写景物飞动的气韵。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自有村。(《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此联写昭君村的环境,“群山万壑”本来不能走动,却用超常的用法说“赴荆门”。“赴”字原指人赶路,有一种力度的向前运动,动态感呼之欲出。以“赴”字写山,客观上写出了群山的走向,而且将静态的山写活了,描状出一幅争先恐后的热闹场景,其中也暗含了作者对孕育出千古丽人的昭君村的赞美。“赴”字所创造的群山形象极具飞动之势。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夜宿左氏庄》)
  此联写夜宴之景:流水春花,春星映舍。“带”字的炼字妙处,古人早有论述。仇注引张伯复《诗话》云:“只一‘带’字,便点出空中景象”;又引黄生云:“下旬妙在一‘带’字,见星光之遥映”。“带”字状星空低垂、与草堂连成一体之貌,却又比平常用字“映”、“连”等多出一分飘逸感。因为“带”有方向性极强的拖带之感,又有真实生动的形象感——状若长条,将星空的浩瀚与草堂的渺小形成对比。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带”字创造出的飘然若飞的意境,这种飞动的效果是“映”、“连”等字无法比拟的。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祠南夕望》)
  “牵”字非常传神。作为行为动词。它首先传达出动态感。“江色”是一个视觉意象,也是一个静态意象。“牵”字将行船的绳索与夕阳下的江色联结在一起,呈现出舟行水上、江波荡漾、日色游移的动态画面,将江面的景象和静态的江色写活了。“牵”字所具有的线条性、力度感、方向感使景物显得活泼生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宿江边阁》)
  杜甫非常佩服六朝的阴铿、何逊,有“颇学阴何苦用心”之语(《解闷十二首》之七)。杜甫这联诗句便是对何逊诗稍加改动而来的。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云:“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杜甫改动了四个字,其中动词“宿”、“翻”取代了“出”、“上”。何逊诗中描绘的是岩边白云漂浮、初月倒映在晃动的波光中的情景,是一幅云淡风清、月波粼粼的和谐画面。而杜甫是夜宿江边、孤寂之时,“宿”字以拟人手法写出夜深人静,仿佛薄云也睡着了一般,更符合夜宿的情景。而一个“翻”字,力量强度远甚于“上”字,动作指向不确定,仿佛是月亮在汹涌的波浪翻腾跳跃,描绘出风高浪急的画面。赋予景物飞动的气韵,也强烈地映衬出作者内心的孤寂。非常切合诗歌的题旨情境。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㩳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画鹰》)
  杜甫的题画诗较多,《画鹰》虽是描写画中之物,却洋溢着一股飞动之气。宋末元初诗文作家方回极其赞赏此诗的“飞动”之气:“此咏画鹰,极其飞动。‘㩳身’、‘侧目’一联,已曲尽其妙。‘堪摘’、‘可呼’一联,又足见画而非真。”(《瀛奎诗律》卷二十七)此诗写画鹰,“㩳身”、“侧目”绘鹰之状,两个动词有一种迅疾的速度感,鹰的动态感非常突出。颈联是说欲摘去系鹰足的环,让它去狩猎,“呼”字将鹰展翅欲飞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