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孟子》中排比问的修辞效用
作者:张春泉
上面例(1)、(2)、(3)尽管各由多个话轮组成,但是在谈话的某一方仍然是问句的排比,从这个意义上亦应视为排比问。以上例(3)与例(2)中的排比问在修辞功用上相似,均有助于修辞主体说服对方。
三、加强语势。凸现风格
前文已述及,《孟子》基本以谈话体成篇,“谈话体既不像科学体那样求严密,也不像艺术体那样中修饰;灵便自然是其突出特点。”谈话体“多用强调语意或增添幽默感的(如夸张、反复、反问、歇后、仿词等)辞格。”这里所说的“强调语意”在功能上主要表现为加强语气和语势,排比问则不像对偶那样拘泥于形式,它可以“神聚”而“形散”,形成和显现出自由灵便的言语风格。例如:
(1)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
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秉,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滕文公下》)上例在内容上由“室”而“粟”,由“仲子”而“伯夷”又“盗跖”。在形式上形成结构反复、对照等辞格的兼用,强化了语气和语势。
(2)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万章上》)上例“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反诘本是语气较强的一类句子,而三个反诘问并用则更突出强化了语气,这种情形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孟子擅辩的言语风格。
(3)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椿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椿贼杞柳而以为杯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告子上》)上例排比问还兼作比喻辞格,“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慻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慻也?”为选择问,而“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可理解为一反诘问,伴随着十分强烈的语气。
总之,《孟子》中的排比问在修辞效用上可以形成语境,便于认知,便于互动,促成认同,加强语势,凸现风格。本文主要是集中以专书《孟子》排比问为主要研究对象,有关《孟子》与《论语》等其他文献中的排比问的比较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另一个专题,我们将专文讨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