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电话门事件”和无罪推定原则

作者:彭家法 杨 会




  提 要 本文从语文叠架的角度分析“电话门事件”这一短语的构成,并依据无罪推定原则阐明其合理性。本文认为,这种语义叠架有其主客观基础,且在日常语言中不乏其例,对这种现象的评价宜采用弹性尺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 语文叠架 无罪推定
  
  语义叠架是现代汉语常见的一种现象,又叫羡余。语文叠架形式多种多样,对这一类语言现象的评价涉及语言规范问题。本文运用解剖的方法,通过对新词语“电话门事件”的分析,讨论语言规范问题的一般原则。
  2006年夏天,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举行,意大利队最终捧得冠军归,为意大利足球赢得世界最高的荣誉。但是意大利国内却爆出令人震惊的足球丑闻,引起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很多媒体称这一事件为“电话门事件”或“电话门丑闻”。
  (1)这次推迟的最大原因还是:“电话门”事
  件:由于尤文图斯再次提起了上诉,必须等最终
  的结果出来,才能确定参赛的球队和赛程。(《北
  京青年报》2006年8月3日)
  (2)在意甲“电话门”事件中被轻判的AC米兰队还是得到了参加欧洲冠军联赛的资格,不过他们却必须得从资格赛开始打起。(《深圳特区报》2006年8月11日)
  (3)“电话门”丑闻过后,国际米兰极有可能成为唯一有望争夺新赛季意甲冠军的豪门球队。(《扬子晚报》2006年7月25日)
  (4)在尤文图斯因为不满意大利体育法庭的判罚而提起上诉时,意甲“电话门”丑闻就已注定
  不能暂时乎息。(《合肥晚报》2006年8月9日)其中“事件、丑闻”实际上与“门”语义相近,构成语义叠架现象。对这一类语言现象的评价涉及语言规范的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关注。我们先考察一下究竟什么是“电话门事件”。
  在2004/2005赛季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期间,尤文图斯总经理莫吉通过与足球裁判指定员贝尔加莫等人合作,提前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比赛裁判,从而达到获得自己需要的比赛结果的目的。后来,意大利检察院暗中调查了最近几年莫吉与意甲裁判指定员之间的电话内容,发现在总共38轮比赛中,至少有22轮联赛72场比赛被操控。共有近30人和4家俱乐部首先受到起诉。此事称为“电话门”,由于这一事件主角是莫吉,所以又称“莫吉门”。这里的“门”该怎么解释呢?
  从上下文看,“电话门”、“莫吉门”都无法按汉语“门”字的传统意义来解释。它来源于三十多年前发生在美国但轰动世界的“水门事件”。1973年尼克松担任总统期间,美国发生了政治丑闻,总统利用在竞选对手办公地点水门大厦(Watergate Building)安置窃听装置等非法手段赢得连任,后来事情败露,尼克松在强大压力下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辞职的总统。这一事件美国媒体称为“Watergate Case(水门事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英语“Watergate”和汉语“水门”中的“gate”和“门”都是词根。词根特点在于“既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而与此不同,“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叶蜚声、徐通锵,1997:93)“Watergate”就是由词根“water”和“gate”构成的复合词,Watergate愿意为“(城堡等通水流的)闸门”。同样“水门”也是由词根“水”和“门”构成的复合词。“水门事件”也就是跟“水门”相关的事件。
  “水门事件”对美国社会和语言都产生深远影响。此后不久,gate由词根演变成全新的词缀,表示“丑闻、(贬义)事件”。这一意义的gate不能单独成词,但与别的词根组合产生大批“-gate”式的词语,如Carter-gate(卡特丑闻)、Hollywood-gate(好莱坞丑闻)、Libya-gate(利比亚丑闻)、Panama-gate(巴拿马丑闻)等等。在英语国家中,似乎无论国内国外的大事小情,称“丑闻,(贬义)事件”一般都用“gate”这一后缀。
  汉语也相应借入一批“门”族词语,如:
  伊朗门(Iran-gate),指里根政府为营救人质同伊朗秘密进行武器交易。
  拉链门(zipper-gate),指克林顿在任期间与白宫女实习生发生性丑闻。
  情报门(intelligence-gate),指美国情报机关在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前杜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美国政府借此发动伊拉克战争。
  虐囚门(prisoner-gate),指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士兵虐待被囚的伊拉克人。
  所有这些“门族词语”中,“门”已不再是“水门”中的“门”,它已不再是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而是表示“丑闻、贬义事件”的词辍。
  同样,产生在意大利的“电话门”也是一个用加词缀的方法构成的派生词,“电话门”就是“电话事件”或“电话丑闻”的意思。这样,与“水门事件”不同,“电话门事件”和“电话门丑闻”中“门”和“事件/丑闻”意义相近,构成语义叠架现象。
  怎样对待这种现象,本文认为应该持一种正确的态度。可能有人认为“电话门事件”和“电话门丑闻”就是“电话事件事件”、“电话丑闻事件”、“电话事件丑闻”、“电话丑闻丑闻”,犯了啰嗦、重复的语病,不合语言规范。但是,在对待语言现象时,我们往往不能完全用十分理性的规则来判定。汉语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如“凯旋归来”、“除夕之夜”、“唯一一个”、“相差悬殊”等等,理性分析都是有语病的,但人们普遍都这么用,也不觉得别扭,如果真有几个语言学家非要站出来剔除“糟粕”,估计也没有几个人会理。因此,对于汉语中出现的大量语言叠架形式要慎重对待。戴昭铭(1996)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原则——“无罪推定”。“无罪推定”本是西方现代法学术语,指在刑事诉讼中被告未经法院终审判决确定其有罪之前,应该暂时推定为无罪。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同样可以将这个原则运用到语言分析中来。当一种新的突破规范的语言用例出现时,我们先不忙将其“定罪”,而是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对一些看似不妥却又为人们广为使用的语言习惯进行细致的分析,看这些似乎无理的形式中是否隐含着合理的因素。如果实在找不出,再定为错误也不迟(《叠架形式和语言规范》,《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对于“‘电话门’事件”或“‘电话门’丑闻”的出现同样可以遵循“无罪推定”原则,分析它是否具有存在的理据。
  第一,从语用方面来说,语言表达时要考虑到接受对象。“电话门”这一创造虽然大胆新颖,熟悉美国历史之人一看便可会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了解美国历史,都熟悉“水门事件”。“gate”作为词缀的使用在国外虽比较流行,但在国内还不是很普遍,而“门”的传统意义对于人们来说倒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在这种情况下,乍一出现的“电话门”往往会令人不知所云,甚至容易使人产生歧义的联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