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认知:修辞研究的新视角
作者:李金苓
首先,“认知”的实质可以归结为一种心理过程。《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对于接受心理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作者着眼于认知视角研究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互动关系,从而使全书所阐述的理论观点更具说服力,也更有理论深度。该书着眼于认知视角,有宏观、微观和常观这三种视阈:全书由八个部分组成,即前言、结语和六个章次,其中,第一章“关于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问卷调查综述”是问题的提出和下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点;第二章“修辞:人与人的一种广义对话”和第三章“接受心理:广义对话中的接受心理”阐明了全书的核心概念,作者对这些概念做了重新界定和诠释;第四章“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互动”不妨说是一种宏观视阈;第五章“修辞话语的调节性建构”是常观视阈;第六章“基于受话心理的典型修辞话语”则是一种微观视阈。
应该说,有关修辞与认知关系的探讨是当前语用学界和修辞学界乃至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时也是难点。难就难在“认知”太泛,如果不落实到“心理”层面,很难对于什么是“认知”有实质性的接触。任何语言现象似乎都可以从认知上得到一定的解释,但是有些解释过于笼统。虽然不能说《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在这方面就已经做得很完美了——恰恰作者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可以说作者在研究路数上向着语言认知的真谛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当然,认知过程是复杂的。为了更好地探讨修辞接受心理的认知意义,作者充分借鉴和整合了心理学、逻辑学、美学、哲学及语法学、语音学、词汇学等与修辞学相邻诸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始终贯彻动机、过程与效果相统一的修辞观,将修辞行为和修辞心理以及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统一起来进行有效的研究。
第二,“认知”的重要途径和结果是修辞话语。“认知”终究是在大脑里完成的,但是对于大脑的研究要受到实验伦理学及自然科学研究水平的局限,这样,人们研究“认知”的较为常用的途径就是语言。人们认识世界的较为便捷和常用的工具也是语言。语言作为认知工具而被运用,语言运用的结果即是修辞话语的形成。因此,对于修辞话语的分析有助于揭示认知的奥秘。《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对于语言运用的具体事实也做了细致分析和充分描写。该书大量采用了“改笔”作为例证,此外,对于“避讳辞格”、“语用词”、“第一人称代词”等的细致分析,很见功底。
第三,研究修辞认知的有效方法是实证法。作者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试验等等。本书第一章专门对调查结果做出了综述。实证研究的基本要义是真正做到“实”。或者可以说,该书的一个重要成功之处就是:把一个虚的东西写实了。该书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但是作者并没有用“空架子”吓唬人,而是诉诸实证法把一个“虚”的论题写得比较实在。
最后有必要指出,该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有关修辞表达对接受心理的影响的分析就显得有些薄弱,其实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如作者“结语”部分所说的:“有关修辞表达对接受心理的影响等问题则将是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探讨的另一课题。”希望能早日看到作者相关成果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