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研究生“补议”
作者:王 洁
曲文认为“大学”和“博士”均表示学位,将它们列入类推表①的同一纵列中。但实际上“大学生”不等于“本科生”,“大学”和“学士学位”意义上也不对应。《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对“大学生”的解释为“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可见,本专科生、博硕士生都属于大学生。那么“考大学”为什么相当于“考本科”呢?在“考大学”中,“大学”是作为位移终点的目的宾语,“考”的目的是进入大学学习,这就预设了“考”的主体原来没有进过大学。未经历过本专科阶段的学习,而考生报考时通常又会优选本科,因而“考大学”多指“考本科”;而“考北大”就常常不指“考北大本科”,因为“没有在北大学习过”不蕴含“没有在其他大学学习过”。曲文未注意到“大学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的重要不同在于:前者不属于学位序列,两者在语法上的差异也很明显:
考大学生(目的宾语)
读大学生
考研究生(目的宾语)
读研究生
考硕士生(目的宾语)
读硕士生
考博士生(目的宾语)
读博士生
“大学生”和“小学生、中学生”一样,很难在动宾结构中充当无指性宾语,而学位序列的“学生”却具备这种功能。曲文的表①、②把“大学生”、“大学”等作为一行比较项,忽视了它们与其它比较项在语义和语法上的异质性。
曲文对“考研究、读研究”等空位的解释是:“由于‘研究’一词是动词,无法表示‘学位’这个名词性意义,词义的转移只能靠‘研究生’来实现,而出现了‘保送研究生’、‘考研究生’、‘读研究生’等表达方式”。我们认为,“读研究生”里的“研究生”的确指“硕士学位”,“研究生”为目的宾语。但在“考研究生”、“保送研究生”中,“研究生”并未发生词义转移,完全可以分析为“考的目的是成为研究生”、“保送使成为研究生”,“考研究生”和“考硕士”说是同一件事,但前者着眼于短期目标,后者着眼于长期目标。空位现象须从语义和句法两方面进行解释。考博士=考博士生,考硕士=考硕士生,不难看出,“博士”和“博士生”、“硕士”和“硕士生”的语义关联相当密切,“博士生”、“硕士生”属于词法词,词义完全可由“博士”、“硕士”与缩略语素“生”的组合准确预测。《现汉》也未收录“博士生”、“硕士生”作为词条。但“研究生”和“研究”的语义关联度相对较低,“研究生”的意义无法由“研究”与“生”的意义加合得出,属于词库词。《现汉》为其列出词条:
[研究生]大学本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后经考试录取,在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关学习、研究的学生。
“研究生”词义的凝合性使得“考/读研究生”与“考/读研究”不具备同指的语义基础。从句法上看,目的宾语多为由名词形成分充当的位移终点(考大学)、变化身份(考研究生)和获取标的(考驾照),动词“研究”难以成为“考/读”等的目的宾语,由于社会语用的原因,“研究”也很难像“驾驶”一样成为“考”的范围格。
曲文用词义变化来说明“研究生”指称“硕士生”的现象,我们试图用语言学的标记理论来进行解释。无标记项通常表示无标记意义,但往往在语义上可以包含有标记项。如英语中的“man”泛指人时就包含男人和女人。语用上的同义不等于词汇系统中的同义,“研究生”的固有词义并未发生变化,仍包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下位概念,但前者出现的频率显然远远高于后者,因而属于无标记意义,“博士生”则是有标记意义。“研究生”和“博士生”构成了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之间的不对称关系。回到曲文把“大学生”和“本科生”作为同义词的情形,大学生包括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但本科生在大学中占大多数,此时“研究生”又和“专科生”一起成了有标记项。这种标记项目的配置符合语言系统的经济原则,无标记项目的意义一般不会缩小到专指无标记意义,因为那样不符合经济原则,试想:如果“研究生”全等于“硕士生”,那么“研究生”和“博士生”共同的上位概念用什么词来表示呢?“研究生院”又该叫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