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韩国的中国修辞学研究
作者:罗敏球
关键词 中国修辞学 风格 语体 比喻
1 修辞学复兴时期
当今世界已进入修辞学帝国(L'empire de la rhétorique)时代。西方修辞学历史悠久,产生伊始就与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在中世纪还一度成为一门重要的教养课程。进入20世纪后,西方修辞学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扬弃了19世纪强调客观性的实证主义,转而主张独创性的浪漫主义。在中国,修辞学和相关学问相辅相成,深深扎根于历史文化之中。自1980年以来,与修辞学有关的书籍大量出版,语体学和风格学等领域也逐步独立,确立了各自的学术地位。在韩国,修辞学是复兴时期的产物,在其沿着自身文化逻辑发展的同时也对西方和中国的修辞学保持关注。
最近,韩国报刊上“修辞学”等术语非常流行,和修辞学有关的著作和译著也不断出现。无论是报纸、广播、广告,还是演说、音乐、建筑、电影等领域都尽可能地运用修辞学相关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00年,相关的专著、论文大量涌现。20世纪90年代起,从《圣经》中概括出的新方法被移花接木到大众传媒和艺术领域。到2000年,又出版了大量所谓对实际生活有益的处世术书籍。许多书店里摆放着关于教人如何进行对话、协商、说服(或劝说)、称赞、演讲等的处世战略和行动守则的书。
2 韩国的中国修辞学研究成果
韩国的“中国修辞学”研究并不算太活跃。20世纪80年代以后,韩国出版了许多有关中国修辞学的著作,但并未在学术界引起高度关注。目前介绍中国修辞学性质和发展现状的书虽然实际上不很多,但是无论在题材还是深度上,都毫不逊色于中国语言学或中国文学研究。开垦“中国修辞学”处女地的时代已经来到了。
令人更加欣慰的是,2002年韩国修辞学会正式成立。近期,在中国取得修辞学博士学位的学者相继回国,韩国学界对中国修辞学的关注随之日渐高涨。有关中国修辞学的成果不断涌现,比如2004年至2007年间韩国修辞学会发表的有关中国修辞学的论文有:罗敏球(水原大学)的《中国修辞学》、《一般修辞学教育Workshop》(水原大学教养课案例报告)、《中国电影翻译修辞学》,李昇薰(安养大学)的《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几个问题》、《修辞语源与意味的变迁过程——修辞立其诚与<文心雕龙>为主》,金越会(首尔大学)的《“修辞立其诚”——古代中国人的修辞谈论与基本范畴》、《春秋时代的作文之形——(论语)与(老子)为主》,朴钟汉(加图力大学)的《韩国广告及大众媒体中的汉字谐音现象研究》、赵娟廷(韩国外国语大学)的《中国公文书的修辞学》、宋美铃(世京大学)的《中国语比喻与中国文化关系考察》、金惠元(韩国外国语大学)的《中国语比喻表现的文化特征——阴阳五行的特征》、金民那(首尔女大)的《文学活动的心理作用(文心)与言语文字的艺术表现(雕龙)》、安性裁(仁川市立大)的《应用方面的比兴》等等。2000年以来,在中国的大学取得修辞学博士学位的博士论文有李昇薰(2003,南京大学)的《歇后语比喻结构研究》、赵娟廷(2003,复旦大学)的《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和金福年(2004,复旦大学)的《现代汉语色彩词运用研究》。
为了顺应21世纪修辞学蓬勃发展的世界潮流。本文拟对韩国有关中国修辞学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并简略预测今后的研究方向。
2.1修辞学的综合研究
在韩国,以“中国修辞学”为题的专著只出版过一部——罗敏球的《中国修辞学》(2006)。该书使用了“中国修辞学”的概念,并从修辞法、修辞学史、修辞教育、修辞学等方面作了介绍。许成道(1991)翻译了胡裕树(1981)的《现代汉语》第5章“修辞”,其中对修辞学的定义、范围、对象、修辞方法、语体、风格等作了引导性的和独创性的说明。并通过实例对词语、句式的选择和修辞方法、语体和风格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以《孟子》或《庄子》为对象分析中国传统修辞方法的研究有安秉均(1981)、方忠元(1985)、朴永顺(1991)和朴松吉(1999)等人。他们通过研究《孟子》或《庄子》的谈话中几种主要修辞方法及其表现出的说服力对各自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此后,他们把《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中国古代思想理论归纳到“谈论”这一修辞学条目下,并展开分析。此外,还有李章辉(1993)、金元中(1994)对《文心雕龙》的修辞理论分析,以及徐允贞对钱钟书《围城》的修辞技巧的分析。其中,徐允贞的《围城》修辞技巧分析倍受学界瞩目。
在国内学术杂志记事中,值得注意的有对唐诗修辞法进行分析的李东乡(1996,6)和对《水浒传》进行语汇分析的金正起(1998,12),还有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修辞方法进行专门论述的罗敏球(1997,6;1998,12)。专门论述中国修辞学的现代概念理论体系的论文虽已起步,但还未达到理想水准,如罗敏球(1997,12;1998,6)用西方和中国的修辞学用语对照解说,区分了语体学和风格学的范围,并进行了修辞学史的整理。
最近发表的李廷琳(1999,12)翻译的加拿大中国学者高辛勇的论文“中国现代修辞学理论的发展史”让人耳目一新,对韩国读者起到了重要的引介作用。罗敏球、金惠元(2000,6)对中国修辞学的萌芽和发展以及重要修辞方法的用法进行了总括,并翻译介绍了高辛勇的《修辞学》。
除此之外,韩国使用“中国修辞学”这个术语发表的学位论文主要都以《孟子》或《庄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修辞技巧的分析,或对《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作深入研究。涉及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修辞学研究以及对古代和现代修辞学理论体系的深层次研究的学位论文在2000之后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虽然在份量和深度上还不尽如人意。但研究对象已广泛涉及文字产生以来历史上用语概念的随意性、下位分类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为了达到美辞丽句而使用的表现技巧等方面,各种修辞现象的面纱正被一层层揭开。
尝试对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当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是步入兴盛的修辞学帝国的第一步。把身边比较容易阅读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是非常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情。还有,通过翻译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理论的发展和“概念网”以及各种中国传统的修辞方法予以介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国内读者的关注。
但是,与韩国中国语言学学习者不断增加的趋势和中国国内对修辞学研究高度关注的情况相比,韩国的中国修辞学研究还处于较低水平。
2.2风格研究
中国修辞学中的“风格”概念和“语体”或“文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