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吴语姚江方言动植物名称的具象化特征

作者:王 苹




  姚江人对动植物的命名方法与汉民族的具象思维方式切相关。汉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对客观事物具象思维的特征,习惯于从直观的感受、体验出发,运用想象、联想、类比等方式对思维客体进行直接的把握,运用相应的具象使概念生动可感有所依托。所以,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是汉民族具象思维的核心。姚江方言动植物词汇作为姚江先民认识世界的表现物,其组成形式及意义明显带上了汉民族具象思维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 命名方式多种多样
  
  人们在认识世界并为万物命名时,总是通过感官和心智对其性质特征进行选择和描述的,姚江先民也不例外。他们善于通过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独特认识。其中,视觉感知命名最为常见,在视觉感知中,由事物的形状、形态命名的又占了绝大多数。其次是性态(包括习性、时空)、纹色。其他的则来自于气味、滋味及功能、质地等等。
  
  1.1由事物的外形特征而命名
  百脚(蜈蚣)、箬鲽鱼(比目鱼)、竹节草(一种野草,茎上有竹子一样的节)、四脚蛇(蜥蜴)、喇叭花(映山红)、鸡心菜(结球甘蓝的一种,外形像鸡心)、半边淘萝(七星瓢虫)、苔条(苔菜)、轮轮盘草(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花萼排列成圆形,如轮子)、苹果梨(梨的一种,外形像苹果,表皮绿色)等名称皆足从事物所具有的外在形状、外部特征进行的命名。
  这一类通过事物名称便可直观看到、感受到事物特征的动植物名称,粗略统计,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由此可见。抓住事物形态特征进行的命名是人们最为常用的方式,因为它显示了事物表面形象的显著特征。我们知道,表面形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表面形象的显著特征越突出,人们认识它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这些描写对象(动植物)的外表或行为在人们感官中呈现的显著度越高,就越有可能成为人们命名的理据。
  
  1.2由事物的生活习性而命名
  青草蚊虫(一种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蚊子,身体较大)、倒挂结蛛(用一条蛛丝倒垂下来的蜘蛛)、拖鸡豹(一种专门偷食鸡的小兽)、石蟹(一种小蟹,生活在溪涧中的石头下)、苍蝇老虎(蜘蛛的一种,不结网,以苍蝇为食)、稻田麻将(在稻田里偷吃稻谷的麻雀)等则是从事物的日常生活习性而得名。
  
  1.3由事物的时空而命名
  秋芋艿(秋天收获的马铃薯)、六月毛豆(农历六月成熟的大豆)、黄早梨(黄花梨)、早季笋、晚季笋、冬笋等是从事物成熟的时间得名的;月月桂(一年内开花次数很多的一种桂花)、四季桂(一年开四次花的一种桂花)、八月桂(每年八月开花的一种桂花)等则是从事物的开花时间而得名。
  
  1.4由事物的颜色而命名
  白杨梅(果实白色带有松浆味的杨梅)、青杨梅(未成热的杨梅)、红杨梅(还未熟透的杨梅,色红,味酸)、乌杨梅(熟透的杨梅,色乌紫,味酸甜)、青皮绿肉(香瓜的一种,皮青色。成熟的瓜特香软)、菜青蛇(一种生活在山上的蛇,身体菜青色)、红皮老鼠(刚出生不久的小老鼠)、黄毛鸭(刚孵出不久毛色金黄的鸭)等是从事物表面的颜色得名而来。
  以上主要是视觉感知范围内的事物名称,下面更多的着眼于嗅觉、味觉以及功能、质地等因素或多种感觉的融会贯通。
  
  1.5由事物的气味而命名
  香稻(水稻的一种,煮成米饭有清香)、酸猛蕻(一种野生草本植物,茎直立,绛红色或黄绿色,味酸)鱼腥草(一种带有浓烈鱼腥味的野草)、香莴笋(莴笋)等直接来源于事物散发出的各种气味。
  
  1.6由事物的滋味而命名
  脆瓜(瓜的一种。长圆形,皮白绿色,肉厚而脆,水份丰富)、甜橙(橙子)、糯谷(糯稻的子实)、水蜜桃(一种味甜、水份多的优质桃)、糯米六谷(玉米的一种,有黏性)等,这些名称来自于事物给人的各种不同的味觉感受。
  
  1.7由事物的功能而命名
  饭瓜(南瓜)、捉鱼鸟(善捉鱼的水鸟)、键脚笋(立夏吃的野尘小笋,一般不切断,整枝食用)、拗斗蒲(瓠子的一种,果实近似球形)、灯芯毛草(一种野草,形如编草席的草)、划水(鱼的胸鳍)等是从事物所具有的功用得名而来。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发展的早期主要靠采集野果、野树和植物块茎为生,采集天然草木果实作为食物。这种以采集自然界现成植物为主的经济方式,被后人称作“采集经济”。人类的生存对植物的依赖,使得他们对其生长的环境与使用价值观察得尤为细致,于是在命名取象时对其性念、功能显得更为关注。
  
  1.8由事物最有价值部分的名称或果实名称而命名。如:
  桑叶树(桑树)、茶叶树(茶树)、柞叶树(炻)、麻叶(麻栎)等是从它们最有利用价值的名称而得名;而梨头树(梨树)、桐子树(油榈)、白果树(银含)、柿黄树(柿树)、毛栗树(一种小灌木,似栗子树但比其小)、家家红刺(一种野生的带剌灌木)等则是从它们的果实名称得名的。
  
  1.9由人们对事物的主观联想而命名
  鱼衣(鱼鳞)、依人虫(尺蠖)、革命草(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蔓生野草,生于地上或水面)、和尚蟹(蟹盖圆而鼓、形似和尚头的一种小海蟹)、奶水草(一种茎内有乳白色汁液的野草)等等都是从人们对该事物引起的上观联想得名的。
  由多种角度出发的事物命名。如:
  大泡辣椒(柿子椒)、尖角辣椒(尖椒)、螺蛳青(青鱼)、水花生(一种水生植物,茎上有圆球状突起,形似葫芦)、地毛(苔藓)、地鳝(蚯蚓)、壁蝎(壁虎)、乌甲头虫(米象)、大脚黄蜂(黄蜂)等。
  大泡辣椒、尖角辣椒虽均为辣椒,表面具有共同的味觉特征,然而这是两种不同的蔬菜,人们用事物的外形特征对其进一步加以界定、区分。“螺蛳青”除了表明这种鱼的颜色与螺蛳接近,更多的是揭示出其生活习性、它的食物喜好。“水花生、地毛、地鳝、壁蝎”等是从它们生长、生活的地点和外形特征两个角度来命名的;“乌甲头虫、大脚黄蜂”则是从颜色和外形两个角度来命名。
  值得注意的是,姚江方言动植物名称虽然与普通话中的许多词汇的命名角度相似,但由于两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造出的名称往往不同。以从外形角度命名为例,如“箬鲽鱼”和“比目鱼”,前者着眼于整体形状,而后者则是着眼于其眼睛的生长部位。又如“犁镌头”和“眼镜蛇”,也同样是从外形角度进行的命名,但前者着眼于其头部的形状像耕地的犁铧。而后者着眼于其头部的花纹像一副眼镜。同理,“大象”着眼于体积的庞大,而“卷鼻头象”则侧重于那条能卷能曲的长鼻子。
  
  2 命名语素具体形象
  
  一般来说,词语概括的范围越大,它的显象能力越弱,表现的形象也就越模糊;反过来,语言描述得越具体、越细致,该词语呈现的表象也就越清晰、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