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读夏中华《语言·语言教学论稿》
作者:李薇薇 周 荐
1 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
《论稿》静态与动态结合,理论与实践齐抓。在语言学理论方面,无论是关于语言的“潜显理论”,还是对“语言规范与语言的发展”的评价,始终能站在动态发展的角度客观评判理论的优阙,颇具科学性与前瞻性。
在修辞学与其边缘学科的对话、渗透、融合等方面,作者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分别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其中分别对修辞学和语用学共同关注的“话语冗余现象”等问题的论述较好地实践了其“双学科”互鉴的理论主张。
语言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是多年来语言学教学领域一直关注的课题。如何把科学性、抽象性很强的语言学理论变成一门融理论性、生动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论稿》作出了颇有建树的理论探讨与有益实践;既要充分挖掘语言教学中接受主体(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学科的发生认知特性,又要恰当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立体化的语言教学环境,让现代教育技术为传统教学方法锦上添花。
2 观点鲜明
《论稿》立足于中国语言学界和修辞学界的现有成果,不断吸纳外国语言学、语用学和修辞学的最新成果,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语言规范化”问题上,作者分别从“语言使用者是多元的”、“语言使用者的心态是多元的”、“语言中存在大量的、经常出现的习非成是现象”、“语言处在动态的发展中”、“语言中存在着各种语体”等多角度对语言的“纯洁性”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证,大胆地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
在“修辞学转向”这类争议热烈的问题上,《论稿》提出了“修辞学转向”的最终目的不是“修辞学自身转向”,也不是“转向修辞学”,而应该是转向修辞,即哲学家、美学家眼中的修辞,其核心是人的修辞话语乃至全部的符号化的修辞行为。上述观点对于修辞学研究在关注的人因素、强化修辞学的服务功能、特别是展开跨学科的对话等方面都很有启发意义,是对传统修辞学观点的创新与超越。
3 把握热点
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要素。作为汉语词汇的外围,流行语又是最能显示时代特色的构成要件,选取某一历史时段的流行语进行追踪考察,对其产生途径、搜集方法、词典编纂以及流行语义位相似转移等问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探寻,是对热点问题把握、追踪、概括、阐释的很好尝试。特别是关于流行语义位相似转移问题的分析,作者充分结合汉语语义学理论,准确概括了流行语义位的相似转移就是“在义位的产生过程中,由事物间的某种相似性促成的新旧义位之间的语义演变”,并结合恰当的实例,推导出流行语义位相似转移的模式大体可分为:辐射型、连锁型、复合型几种。作者不仅敏感地捕捉到临时义位形成最初的标记性特点:或加引号或加一定的限定语,又能以发展的眼光揭示了义位相似转移的开放性、能产性特征。例证确凿而论证深入浅出,结论令人信服,可谓独树一帜。
金无足赤,文也无完文。“流行语”作为一个专题被选人《论稿》,其可探讨的问题远非上述这些,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也应该予以适当关注,例如怎样从技术层面对流行语与新词语加以甄别;流行语和新词语之间的同质要素和异质要素相互转化的深层机制是什么;词汇系统中早已存在,现今重又流行开来的那部分词语与旧词新义现象有何区别;流行词语何时开始不复流行,其不再流行的原因何在等等……相信作者在今后的语言学研究上会再创佳绩。